基業長青的道與術
主講:懷國良老師
【課程背景】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等高新技術的不斷升級,對中國企業的品牌戰略決策能力和品牌營銷創新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戰。面對著新一次的技術革命浪潮,如何聚焦企業發展主航道,通過品牌戰略升級不斷鞏固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在落地實戰中,不斷通過新技術手段拓展新的藍海品類市場、深度洞察各個細分消費群體的需求、掌握全產業鏈的變化規律,不斷搶占先機打造出符合消費趨勢的新產品?
在時代變局之下,有效的品牌戰略升級+持續的品牌營銷創新,可以幫助企業長期立于不敗之地,永葆競爭活力。大型企業通過品牌營銷科技化創新,深挖市場心智的“護城河”,不斷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從而驅動企業業務的長期增長,是這場重大變革中事關企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而且,這是一項需要調度企業文化、企業戰略、品牌創新、市場洞察、目標消費群體挖掘、組織升級、業務創新和用戶體驗等多維度資源的系統性工作。
本課程旨在幫助學員在新經濟、新技術、新市場的大背景下,全面了解企業品牌戰略升級和品牌營銷技術化創新的提升路徑,掌握高效先進的系統管理工具和模型,并結合實際案例深入探討如何有效地實施,通過品牌管理來驅動組織升級,進行市場化落地,并可視化評估其效果。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員將能夠引領企業在數字經濟時代,通過創新性品牌管理思維來實現企業業務增長和系統化降本增效。
【課程收益】
? 理解數智化品牌營銷的核心概念與發展趨勢
? 掌握品牌戰略升級的方法論與實施策略
? 學習企業文化在品牌戰略中的作用與價值
? 掌握新媒體環境下的品牌營銷創新工具
? 通過案例分析,學習成功品牌的轉型升級經驗
? 增強品牌戰略組織變革的領導力與執行力
【課程特色】
? 課堂氛圍好:幽默詼諧,張弛有度,旁征博引,善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最大化啟發學員思維
? 專業性強:邏輯嚴謹,有理論高度又有前瞻性內容,緊跟數字經濟時代的前沿動態,傳授學員最新的數智化品牌管理理念和工具
? 實戰教學:結合國內外知名企業的實際案例,進行深入剖析,讓學員從中汲取經驗
? 互動討論:鼓勵學員提問和分享經驗,促進知識交流與碰撞
? 分組任務:分組完成實際項目,培養團隊協作能力,提升實戰經驗
【課程對象】
? 政府國有資產管理、經濟發展、產業政策制定和商業等主管部門領導
? 大型央企、國企和民營企業的董事長、總裁、總經理等高管
? 大型央企、國企和民營企業營銷體系的中層管理人員,包括但不限于主管營銷的副總裁、市場總監、品牌經理、營銷經理等
【課程時間】1-2天(6小時/天)
【課程大綱】
企業品牌戰略升級與數智化品牌營銷創新發展商業培訓課程大綱
一、引言:企業品牌戰略的價值
1、品牌戰略的重要性及其對企業長遠發展的影響
2、品牌戰略與市場競爭的關聯性分析
3、成功案例分析:品牌塑造與消費者忠誠度的提升
課堂互動:討論品牌對企業文化的貢獻
二、企業品牌戰略的定位模型及工具
1、品牌定位理論概述
2、STP(市場細分、目標市場選擇、市場定位)模型詳解
3、品牌定位工具與技巧:SWOT、PEST、KANO模型等
4、成功案例分析:如何通過精準定位實現品牌差異化
課堂互動:模擬品牌定位練習
三、企業文化與品牌戰略的融合
1、企業文化對品牌戰略的支撐作用
2、如何構建與品牌戰略相匹配的企業文化
3、企業文化與品牌形象的協同傳播策略
4、成功案例分析:企業文化與品牌戰略的共贏實踐
課堂互動:企業文化與品牌故事創作
四、企業品牌戰略升級的策略與路徑
1、品牌戰略升級的背景與挑戰
2、品牌戰略升級的關鍵要素分析
3、升級策略:品牌重塑、品牌延伸、品牌國際化等
4、成功案例分析:品牌戰略升級的成功案例與啟示
課堂互動:制定品牌升級方案
五、企業品牌戰略組織變革
1、品牌戰略對組織結構的要求
2、戰略執行中組織變革的必然性
3、組織變革的步驟與策略
4、成功案例分析:大型企業組織變革與品牌戰略的協同推進
課堂互動:模擬組織變革討論
六、品牌營銷模型構建與實踐
1、數智化品牌營銷模型:從PDCA到CBRA
2、營銷組合(4P/7P)在數智化品牌營銷實踐中的應用
3、數智化品牌整合營銷傳播:廣告、公關、促銷等
課堂互動:品牌營銷方案策劃
七、數智化品牌營銷創新工具
1、數智化品牌營銷概述
2、大數據在品牌營銷中的應用
3、人工智能在品牌分析與預測中的作用
4、社交媒體營銷與品牌互動
5、成功案例分析:格力電器的數智化品牌營銷創新實踐
課堂互動:數智化品牌營銷工具實操
八、新媒體應用與品牌營銷創新
1、新媒體對品牌營銷的影響
2、社交媒體營銷策略與技巧
3、短視頻營銷:內容創作與傳播
4、直播營銷:互動與轉化
5、成功案例分析:新媒體營銷的成功案例
分組設計:新媒體營銷方案設計與實施
九、課程總結與未來展望
1、回顧課程要點與難點
2、總結品牌戰略與數智化品牌營銷的趨勢
3、探討未來品牌營銷的挑戰與機遇
4、學員分享與反饋
5、課程評價與持續改進建議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