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阿里做了8年的管理,后期的時候,我再帶銷售新人沒有一個離職的,百分百的存活。”那么我當時是怎么做的呢?本文將以一個我自己在阿里巴巴帶新員工的案例,從4大招式來跟大家分享——我是如何保證一個銷售新人拿到業績結果的。
第一、新人第一天早晨,我一定舉辦座談,給他介紹團隊文化,消除陌生感,讓他快速的接受團隊文化,指定師傅安排基礎培訓。
幫助員工進行文化和關系的融入,幫助他制定接下來工作的目標。如果新人工作了半個月,連個朋友都沒有,他八成就會離職了。所以新員工進入公司一定要關注文化的融入和關系的融入,這點非常重要。
第二、給他留作業:兩個PPT。第一個PPT是在下周一早晨,他要把整個阿里系的產品,在團隊會議上做完整、透徹的分享,時間不準低于一小時。為什么什么都還沒開始,我就要留這樣的作業?阿里有一句話:“最好的學是教,最好的練是賽”。他只要能講出來,就一定會學會。這是讓新員工快速學習的方法,這也是阿里分享機制的核心所在。只是做分享就夠了嗎?當然不會這么簡單。當他周一在做整體產品分享的時候,管理者要從管理的視角去看三方面的問題:透過現象可以看到很多本質性的東西,這是第一個作業。
第二個作業在第三周的周一,他要站在團隊面前做工作流程和規劃的分享。為什么要這么做?是要確保的是他的工作效率。你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好多員工一天工作8甚至12個小時,但其實百分之六七十都是偽工作。不是偷懶,而是因為工作流程不清晰,東一棒槌西一榔頭,效率極其低下。流程決定效率,但是流程不是強制,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習慣、節奏來做調整。所以我讓新員工分享詳細的工作流程的規劃。這是我帶一個新人一定要做的兩方面。一是技能的學習;二是確保他有高效率。在新人輔導中把這兩個點抓實了,新員工在產品上肯定沒問題。
第三給老員工拎包。新人提升銷售技巧,真的沒有捷徑可走,靠的就是一次次的實戰演練。新人第一周,我會安排跟著三個不同老員工進行拎包,跟著看、學,然后晚上回到公司實戰演練,大家一起討論白天跑客戶的問題,一人當老板,一人當sales進行實景的演練。別看形式簡單,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關鍵是在堅持。一兩次的培訓演練是不可能掌握技能的,必須有長期的演練機制作保障,才能讓員工把技能打實、打透。
第四、陪訪。經過一周的產品學習和銷售場景的實戰演練,第二周我會安排新員工的陪訪。阿里有十六字方針:我做你看、我說你聽、你做我看、你說我聽。看著簡單,但很多管理者都做不好,尤其是新員工上場接觸客戶了,當他說不清楚的時候,有的管理者真的會急的抓耳撓腮,然后讓新員工閃開自己上場簽客戶。雖然業績保住了,但損害的是這個新員工的成長。管理者一定要有胸懷,要給新員工犯錯的機會,成長都是在犯錯中總結出來的,大道理反而沒什么作用。
最后新員工獨自拜訪客戶,再輔以分享機制和Review機制,然后底層團隊氛圍沒問題,這個新人百分百能成活。新員工這樣,老人同樣如此,只要能通過機制讓員工懂產品、會銷售,管理者再做好過程的把控,那么員工就一定能拿到結果,團隊也能達到業績目標。以上是我在阿里巴巴做管理時的真實經驗和沉淀。管理是什么?管理就是“讓工作有成效,員工有成就”。我現在回憶起我在阿里巴巴中供鐵軍的 9 年管理生涯,就是一直在做兩件事:
隨機讀管理故事:《一份記載失敗的成功者簡歷》
這是一位偉人的簡歷。
22歲,生意失敗;23歲,競選州議員失敗;24歲,生意又一次失敗;27歲,精神崩潰;29歲,競爭議員;31歲,競選選舉人失敗;34歲,競選參議員失敗;37歲,當選國會議員;39歲,國會議員連任失敗;46歲,競選參議員失敗;47歲,競選副總統失敗;49歲,競選參議員兩次失敗;51歲,當選美國總統。
他就是美國總統林肯。可以看出,在林肯的一生中,失敗占了大多數,但最終他卻成為了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管理故事哲理
任何人的一生都充滿了坎坷與機遇,成功的關鍵在于你是否能越過坎坷,抓住機遇。而我們能否跨越必然經歷的失敗,就在于我們能否從心態上把失敗當作我們奮斗的過程。只有這樣,我們的句號才會是成功。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