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和執行脫節困擾著眾多企業和企業家。BPM是將 企業戰略 轉化為行動的管理系統,將組織和員工的績效成果與企業戰略目標保持一致,幫助管理者有效、及時地掌握有價值的 經營管理 信息。BPM系統分為六個步驟:設立目標、業務建模、計劃及預算、監控、分析、報表報告,如圖表一。
圖表一、企業績效管理BPM循環
BPM的出現,突破,或者說發展了ERP、預算管理、績效管理的方法。
一、 BPM數據分析對經營管理的支持,甄別出ERP系統的數據的價值
長期以來,很多企業的ERP系統重點致力原始數據的搜集,但是,根據有關統計,ERP系統所搜集的數據被企業有效利用的不足7%。如何及時、有效利用 ERP海量數據的價值?有效利用的前題是數據價值的甄別,如何甄別數據的價值呢?有關驅動企業短期與長期戰略成功的要素,是有價值的信息,這種信息通過 KPI表達。這樣,BPM應運而生。BPM將過去深藏在ERP等各種應用系統中的數據挖掘出來,并實時反饋到各個決策和管理環節,從而使企業的戰略執行得到有效的控制,及時協調。
2001年下半年開始,美國爆發一系列財務虛假案,導致安然、世通等大公司破產,也導致具有90多年歷史的世界級會計師事務所安達信退出審計市場。美國為此頒布了《薩班斯-奧克斯利企業責任法》(或稱《財會行業變革 法》)。這一繼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美國政府制定的范圍最廣、措施最為嚴厲的公司責任 法律,促使 上市 公司更多的采用BPM,以便及時、系統、有效地"看"到公司的戰略執行情況、業務健康狀況。這種"看",既有預測性的"看",如BPM的業務建模功能,也有實時的事中的"看",如BPM的監控、分析功能,還有事后的"看",如報表功能;既有階段性的"看",如設立目標、業務建模等各階段的的可見性,也有通過戰略、KPI、預算、管理會計的等各種管理手段綜合運用的系統性、一致性的"看";既有個體的看,也有按KPI或其他價值甄別形式的共享的"看"。
戰略管理 提出對數據利用的要求,ERP等管理系統的數據價值甄別提出了KPI管理的要求。BPM滿足了這種要求,從而促使績效管理發展到一個新的臺階。
二、 在BPM領域,績效管理突破了 人力資源 管理范疇
我們發現,績效管理在中國企業的實踐中大致經歷三個階段(如圖表二),第一個階段,受認證的壓力,企業做ISO9000體系需要對流程表現進行監督,績效管理職能由質量管理部主管。我們沒有發現任何一家公司做ISO9000體系認證時,會先行對戰略梳理,規劃公司流程體系。各部門為了完成項目要求快速通過 認證,指定專人寫流程,寫規范,至于流程對戰略的支持、流程與流程的溝通協作、執行人的流程運作經驗,基本沒有在流程中體現。這一階段的流程,從部門角度出發由專人編寫,用作者服務過的一家客戶的話講,是"切片流程",所以,在圖中加引號表示。基于"切片流程"制訂的KPI,強調他人理解本部門的流程、目標和標準,忽視戰略和客戶的需求,容易使得部門間矛盾叢生、資源內耗。
第二階段,人力資源的重要性日益顯現,企業開始注重員工績效管理,其職能主要由人力資源部或人事部主管。由于缺乏象ISO9000體系一類的標準化體系基礎,在這一階段,績效管理的水平參差不齊,做得較好的,從戰略目標逐層分解經營目標到各部門、員工,建立了戰略、行動、結果的聯系;做得不好的,還照"德 能勤績"的體系套用。總體來說,員工績效管理階段強調通過對人的管理產生績效,如圖表三將績效管理過程集中于上級對下級的任務下達、輔導、檢查、溝通和激勵;圖表四將績效的原因主要地歸因于"人",這些理論的產生與流行,都將這一階段績效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打上"員工"的烙印。
第三階段,績效管理關注戰略、KPI、預算、管理會計、業務管理等多種力量參與績效管理,其職能主要由某個在企業范圍內具有權威的"委員會 "行使,日常事務委托人力資源部或企管部執行。該委員會如績效管理委員會、戰略管理委員會,主要由高層領導、業務部門長、關鍵職能部門長組成。對比第二階 段的績效管理過程、績效診斷,BPM的績效管理過程表現為設立目標、業務建模、計劃及預算、監控、分析、報表報告等六個步驟的有效結合(如圖表一); BPM倡導的績效診斷表現出前置的、全局的特點,如圖表五所示,認為績效的歸因是理念、戰略、組織、流程、信息系統等多種因素造成的,當然,這里包括"人 "的因素。
三、 在BPM領域,預算突破了 財務管理 范疇
預算管理認為:"預算是計劃的貨幣化表述"――BPM發展了這一觀點。預算與計劃的關系,按其成熟度,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四個階段(如圖表六)。當然,企業的預算工作并不一定都是從第一階段起步的。

第一階段,"預算是預算,計劃是計劃"。這一階段的預算從財務角度出發,為了預算而預算,預算缺乏對業務的支持。本階段,預算的主要目的是完成財務部的預算工作;
第二階段,"預算是計劃值的貨幣化"。只是根據公司主要目標的計劃值,對應一個預算比率,制訂預算。由于預算比較僵化,對業務的支持作用也很小。本階段,預算的主要目的是粗放地預計財務"三張表"。
第三階段,"預算是計劃的貨幣化"。是比第二種方式更精細的預算方式,細化了"計劃值"的實施計劃,并根據細化的計劃做出預算。這種預算方式,已經能夠較好地支持業務開展,指導財務管理工作如資金管理,其不足是不同區域、產品、客戶、部門的計劃缺少溝通和互動,借用"切片流程"的說法,這可以叫做"切片計劃"吧。本階段,預算的主要目的是加強預算對業務的支持和指導作用。
第四階段,"預算是戰略的貨幣化",這是BPM倡導的預算方式。實現一個目標可以有多種途徑,"業務建模"要求企業將目標實現方式的多種可能性進行預測、論證、分析、互動溝通及優化,選擇一個最有利于戰略成功的戰術。"業務建模"(借用"流程優化"的說法,或可以稱之為"戰術優化")及其互動溝通,是優秀預算管理的前提和基礎。預算管理的重點從"財務預算"轉變到"業務建模",從"獨自計劃"轉變到戰略協同,是第四種方式與第三種方式的最大不同。本階段,預算的主要目的也是加強預算對業務的支持和指導作用,但實現目的的方法發生重大變化。
有效地落實戰略、監控戰略、挖掘ERP系統收集的海量數據的價值……這些需求催生了BPM。同時,BPM也向各位管理實踐者提出了綜合運用戰略、流程、KPI、預算、管理會計等經營管理手段開展績效管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