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植根于管理。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管理的基礎素養如何,決定了企業發展可以達到的高度。在為企業開展學習 咨詢服務的過程中,作為山東省質量管理協會的質量工作者,我們深切地感到,企業在 現場管理 方面的需求太迫切了。把現場管理作為加強 企業管理 的切入點,來開展管理素質提升工程和 執行力 提升工程,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共識。企業管理者們感到,管理正在向精細化發展,基礎和細節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影響全局。
需結合企業管理背景和現狀
我們先從管理階段的角度來談。管理是有階段的,各個企業處于不同的管理階段,并且不能跨越階段去發展。一般來說,企業管理有三個階段,即嚴格管理階段(制度管理階段)——精細管理階段(科學管理階段)——人文管理階段(學習型組織)。
在嚴格管理階段,重在整肅紀律,約束員工行為。嚴格管理階段有三“嚴”:嚴干部、嚴制度、嚴考核。通過持續的嚴格要求和規范,使員工養成良好的行為方式,形成強大的執行力。典型的例子如海爾創業的初期階段。張瑞敏剛接手海爾時,按照企業的實際情況,制訂了《海爾電冰箱廠企業管理十三條規定》,除了規定“不準占用、偷竊工廠物資”、“不準在車間吸煙、打撲克、聊天”等條款外,還專門寫上了一條“不準在車間和廠區隨地大小便”。這就是當時的企業管理現狀。
在精細管理階段,企業按照泰羅的科學管理原理,分專業地深入研究管理,各項工作向“精”、“細”深化,目的是調動員工積極性,大幅提高生產力,實現高產高效低耗。制度為基礎,加入了文化管理的因素,獎罰之中更重獎勵。目前,大多數企業都處于這個階段。
在人文管理階段,企業以共同愿景和價值觀統領企業,開展文化管理,更注重在實現企業發展的同時充分考慮員工個人的職業發展和進步。企業效益較好,員工收入也多。有余力興辦新的企業和產業。
再從管理次序的角度來說。企業的內部管理工作是有次序的,先干什么,后干什么,管理效果大不一樣。正所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所有的企業管理,最先思考的問題,都該是員工的福利,把關心員工作為出發點,這是真正的以人為本。做到了以人為本,得到員工的理解,統一員工思想,共患難,同努力,工作會越做越順,才能干出一番事業。青島港務局常德傳局長說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奉獻”,“我是這個企業的長子”,等等,體現了我國優秀企業家深沉的社會責任感、企業責任感和對員工的深厚感情。在這樣的企業里,員工也處處為企業著想。“上下同欲”,這樣的企業不可能搞不好。
我們還應了解的是,管理知識三來源和員工行為三動機。管理知識三來源: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管理的知識多數是通過學習得來的,也有不少是通過突發事件而加強管理的。例如萊鋼煉鋼廠以1999年3月10日轉爐噴爆惡性事故為轉折點,置之死地而后生,“困而知之”,加強管理,奮發有為,取得了目前的優異成績。員工行為三動機:義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強而行之。有的企業的價值觀是“精品報國,追求卓越”,這是“義而行之”行為動機的體現。有的企業通過嚴格管理約束員工行為,這是“勉強而行之”。多數企業員工的行為動機是“利而行之”,即員工依靠企業致富,企業依靠員工發展。
另外,還有個市場周期問題。行業性的市場周期對企業管理的影響很大。企業內部的管理必須適應企業 市場 營銷 的需要。按照波特的價值鏈理論,管理工作不是直接的價值創造過程,而是為支持價值創造過程服務的。管理好壞、管理水平高低的唯一檢驗標準就是 績效 。
其他還有管理的人治特征、管理易滑坡易反復特征,等等。搞清楚了當前企業管理的特征,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再來認識和把握現場管理,就清晰可見了。
觀念轉變是基礎
如何正確認識現場管理,解決好認識問題,是開展現場管理工作的首要課題?,F場管理作為企業管理中最基礎、最具體的工作,使用科學的管理制度、標準和方法對生產現場各生產要素進行合理有效的計劃、組織、協調、控制和檢測,使其處于良好的狀態,達到優質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產的目的。這是增強企業活力、競爭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必然途徑,也是一個企業文明程度、現代化程度的標志。特別是當前競爭加劇,企業進入微利時代,要深刻認識到現場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中之重。
在對現場管理的認識中,有幾個典型的錯誤觀念:
一是認為現場管理是生產車間的事,是基層的工作。忽視了企業各職能部門在現場管理中的指導、服務的職能細化和職能下沉,造成檢查與被檢查的矛盾,帶來工作表面化、形式化的危害。現場管理當中,除了生產現場,還有服務現場、管理現場和生活現場。在我們了解的企業當中,多數企業的情況是生產現場整體水平好于服務現場、管理現場和生活現場。因此,企業現場管理改進的重點是后三者。
二是認為現場管理最重要的是制度標準。組織幾個人閉門造車寫制度,完全忽視了與員工的溝通,忽視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員工的認同度,有的制度還自相矛盾,制度“撞車”現象嚴重。企業內部的標準、制度,說白了就是一種契約、一種約定,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達成的一種共同認可和遵守的約定,大家都按照這個約定行事,就可以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轉。因此,規章制度一定要簡潔明了、實用、易操作,并且要給員工解釋清楚。
三是認為現場管理就是加大投入,搞外在環境整治、綠化美化。不注重與內在的 企業文化 建設相結合,不注重向現場管理整體機制的深層次發展。環境約束人,但要發揮環境的約束作用,還要增加文化的正面引導作用。并且現場整潔狀況的維持,還要靠一套整體機制和內在制度。所以要研究現場管理長效機制。
四是對現場管理缺乏系統思考和系統設計,長期無規劃,年度無目標,沒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負責現場管理的研究和改進。正如同5S(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etsu和素養Shit-suke這5個詞的縮寫)管理一樣,如果沒有系統規劃和系統推進,現場管理只能維持一時,不能開展長久,也就不能起到規范員工行為,塑造企業品格的作用。
五是認為現場管理和市場沒有必然聯系,只要產品市場銷路好,產量上去了,生產現場差一些沒有關系。這是對現場管理比較初級的認識。這種觀念經常存在于一些發展迅速、市場前景好的中小企業。對這些企業而言,一時的市場熱銷和經濟效益掩蓋了內部管理的種種矛盾和問題,不乘此時改進內部管理,一旦市場情況變化,企業馬上面臨巨大風險,甚至突然崩潰。這樣的例子,三株、巨人、飛龍、春都,等等,不勝枚舉。一定要讓企業上上下下都認識到“現場就是企業形象”、“現場就代表企業的管理水平”、“現場就是市場”、“現場就是競爭力”。
正確認識現場管理除了澄清以上誤區,還要把握現場管理的三個過程和一個減法公式。現場管理是運用科學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對企業的資源要素進行合理的配置和優化的過程;是不斷細化管理職能,提高企業整體管理效能的過程;是按照市場的要求,不斷改善內部管理,形成長效機制,實現員工收入和企業經濟效益基本同步增長的過程。一個減法公式是:現場管理標準-現場管理現狀=問題和差距。
各專項管理的典型經驗
在現場管理各專項管理中,各行業企業開展了深入的探索,僅舉幾例,與眾多的企業管理者共享。
設備管理——有的企業開展了設備巡回檢查制。實行“五定”、“六重點”,即在對設備進行的巡回檢查中做到:定路線、定設備、定位置、定項目、定標準;重點檢查正在運行的設備、重點檢查檢修過的設備、重點檢查啟動頻繁的設備、重點檢查運行方式發生變化的設備、重點檢查帶病運行的設備、重點檢查負荷重的設備,并在所到之處設備巡檢卡上簽名確認。各專業、職能科室則執行巡視制度,不定時放置抽查單,有巡檢人員發現后收回上交。若巡檢人員未發現抽查單,則說明巡檢流于形式,要對相關人員予以考核處罰。在巡檢時,巡檢人員帶一塊干凈的抹布,走到哪里,順手擦干凈設備表面、欄桿、樓梯扶手、開關盒等暴露易臟部位。這樣既巡檢了設備,又保持了衛生。以上這兩種方法簡便易行,實效顯著,也適用于安全巡回檢查。
在設備檢修管理中,還有常用的ABC管理法,對A級設備實行計劃性檢修,對B級設備實行計劃與狀態檢修相結合,對C級設備實行狀態檢修。這樣可以大幅降低檢修維護成本,確保設備健康運行。設備管理做到“有標準、可測量、能評價、能改進”這四條,就確保了設備處于受控狀態。
交接班制度——有的企業探索出交接班“七交五不接”制度。“七交”即交接生產任務完成情況、交接產品質量和指標控制情況、交接安全生產情況、交接設備運行和檢修情況、交接原始記錄記載情況、交接區域環境衛生情況、交接其他情況和異常情況;“五不接”即生產不正常、事故未處理完則不交接、發現的安全隱患不排除則不交接、設備問題不清楚則不交接、記錄不清晰不準確不整齊則不交接、衛生區域不整潔則不交接。這樣的交接班制度,只要認真執行下來,員工的基本素質就可以穩步積累和提升。
安全管理——許多企業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在安全管理理念方面,某煤礦企業提出“八個沒有”,即沒有安全就沒有干部的政治生命、沒有安全就沒有員工的家庭幸福、沒有安全就沒有企業的經濟效益、沒有安全就沒有企業的持續發展。在候工區和走廊里,醒目懸掛下井礦工的家庭合影照片,下井之前,礦工集體宣誓安全誓詞“違章操作我不干,違章指揮我不聽,別人違章我制止,發現隱患我提出”,牢記安全在心間。可見,充分發揮一線操作人員的安全預見性和遵章積極性,是當前安全形勢下一個必行的也是長久的思路。只有一線人員自身充分意識到了安全的重要性,才能徹底杜絕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
在安全管理方面,企業常常忽視的一個環節是對外來人員的安全管理。尤其是化工、煤礦、冶煉等行業。進入廠區的企業外來人員一般有如下幾類:第一類是來視察工作的領導、專家、貴賓等,第二類是參觀考察的兄弟單位等,第三類是企業客戶或經銷商或供應商,第四類是土建施工、裝修單位等人員。對以上四類人員進入生產區,也必須進行安全管理,開展安全教育。對前三類人員,企業應該發放統一的工作服、安全帽等必要的安全裝備,并有專人講解廠區重點安全部位、安全理念等,專人引導,固定參觀路線,按照工業旅游的高標準進行規劃。對于第四類人員,要按照事前合同、協議進行安全管理,劃定區域,規定操作時間,并派專人負責協調,確保安全。
考核機制建設——考核機制是形成現場管理長效機制的根本。在企業里,管理者評價和倡導什么就將得到什么。考核不嚴,沒有執行力度,這樣的考核是保護落后,損害先進,挫傷員工積極性,損害企業管理的權威性。所以要運用考核機制,引導形成現場管理的長效機制。要研究管理方式的三個轉變:員工被動的依賴式的管理方式要轉變為引導員工主動的自我管理方式、企業內部“制度加扣罰”的管理方式要轉變為“學習加激勵”的管理方式、低標準的粗放式的管理方式要轉變為高標準的精細化的管理方式。
現場管理工作法——有的企業提出“411”工作法:每次只做一件事,一次就把工作做好;每次用一分鐘時間講清楚一件事情;每一個崗位都要有一名補位人員;每一次匯報工作,要有一份輔助領導決策的解決方案。并提出“四個在現場”:問題發現在現場、解決問題的措施制定在現場、措施的實施在現場、效果評估在現場。
企業在現場管理方面的探索沒有止境,只有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多多交流,才能取長補短,不斷推動企業管理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