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A:作為財務總監,您的老板有沒有說過財務算的利潤和他算的不一樣?
問題B:作為老板,您知道財務算的利潤和您心中利潤差在哪里嗎?
在十來年的財務管理咨詢和培訓實踐中,我經常感知到老板和財務部的溝通障礙,表現是:老板說的話財務聽不懂,財務說的話老板聽不懂或不認可。比如財務提交給老板的利潤數據,老板經常不認可,而是按照自己的算法計算自己認可的利潤。那么,這里面的差異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按照公式:利潤=收入—成本,我們可以從收入和成本兩個角度分析這個差異。
一、收入的認知差異。
1、財務部門按照會計準則的要求來確認收入。
現實中大多在開票時確認收入,跨周期工程建造和產品生產也可能按照完工進度來確認收入;另外收入是不含稅的。
2、老板們可能按照其他條件確認收入。
如:按照發貨確認收入;按照回款確認收入等,另外老板們一般會認為是含稅收入。
3、差異解決方式:一是向老板解釋會計的規則;二是在內部報告上注明多重收入數據,如發貨收入、開票收入、回款收入等,便于老板理解;另外也注明含稅收入或不含稅收入。
二、成本的認識差異。
(一)成本項目的認知差異。
1、財務部門按照會計準則的要求核算和列示成本費用項目。如營業成本(生產企業的制造成本、商業企業的購進成本、服務企業的服務產品提供成本);期間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準備等。
2、老板們可能不會按照會計規則來算賬。一是喜歡按照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的思維模式來算賬;二是對諸如折舊費、攤銷費、資產減值準備等當期不花錢的項目可能也不會算入成本。
3、差異解決方式:一是改造現有內部管理用利潤表格式,按照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的模式列示成本項目;二是對折舊費、攤銷費、資產減值準備等非付現項目在后面單列。(關于管理用利潤表格式后續另文詳述)
(二)成本核算的認知差異。
1、財務部門按照會計準則的要求進行成本的核算。對于生產中的間接制造費用一般按照某一標準進行分攤,對于非生產中的間接費用列入期間費用。
2、老板和業務部門則會認為:所有制造費用按照一個標準(如工時、重量、材料費、產值等)進行分配不合理,不準確;另外某些與產品直接相關的期間費用(如運費、銷售提成等)也應算到相關產品中。
3、差異解決方式:老板們的要求其實是合理的,因此財務部門一方面應盡量核算精細化,具備條件逐步開展作業成本核算方式,另外在內部報告中也可將某些期間費用產品化。
因此,財務部門一定善于要站在老板的角度進行算賬,提供內部管理用的收入、成本和利潤數據,供老板和其他業務領導決策使用。
作者:大財務咨詢楊立國 (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