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從1994年實施中資企業強制結售匯后,隨著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為了鼓勵企業擴大進出口貿易,從1997年以來,我國開始逐步放寬企業開立外幣結算賬戶的要求,從而使企業在使用外匯時擁有了更大的自主權。
從2005年7月21日開始,我國告別了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作法,逐步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自從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2.1%,達到8.11元人民幣/1美元以來,截止到2008年11月18日的6.81元人民幣/1美元,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幅度已經高達19%,這無疑給出口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自此,匯率風險這個詞匯也漸漸進入到了人們的視野。
雖然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趨勢減緩,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以美國為主要目的地的中國出口企業的壓力。然而人民幣對歐元匯率的劇烈升值,卻不對稱地加大了以歐盟為主要目的地的出口企業的壓力。因為人民幣升值的長期趨勢仍然沒有改變,所以如何規避匯率風險對企業來說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匯率的波動直接影響到進出口企業進口或出口貨物的價格,尤其對一些遠期合同更是如此。由于我國對外貿易中絕大多數都是以美元結算的,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后對于進口企業來說,意味著從國外所購買商品的價格相對便宜了,企業的進口成本從而下降;反之企業出口商品的價格相對上升了,如果實際價格不能隨之提高的話,必然會給出口企業帶來損失。
舉個例子來說明。一家以生產出口服裝為主的廠家與客戶簽訂了總金額10萬美元的合同,期限為2個月后貨到付款,簽訂合同時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為6.8259元。在此期間,假設人民幣對美元升值1.5%,等到兩個月后企業收到國外付款時,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價已變成了6.7235,折算成人民幣匯率凈損失為10240元人民幣。再假設企業的利潤為10%,那么僅由于匯率波動一項,就造成企業利潤下降1.5%,占企業預期利潤的15%。
面對目前日趨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企業要求銀行提供幫助來規避匯率風險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尤其是一些主要從事進出口貿易的企業,他們對遠期保值的要求非常高,許多銀行也看中了貿易金融巨大的發展前景,針對不同的企業需求紛紛推出了相關業務產品。
目前,企業可以使用的規避匯率風險的金融產品有:遠期合同、借款保值、掉期保值、平衡責任、外匯期權、保理和福費廷等,下面就幾種比較常見的規避匯率風險工具進行簡單的介紹。
遠期結售匯業務
遠期結售匯是指確定匯價在前,而實際外匯收支在后的結售匯業務。客戶事先與銀行協商簽訂遠期結售匯合同,約定未來辦理結匯或售匯的人民幣兌換外幣的幣種、金額、匯率以及交割期限。在交割日當天,客戶按合同規定的幣種、金額、匯率向銀行申請辦理結售匯業務。由于遠期結售匯業務事先約定將來某一日向銀行辦理結匯或售匯業務的匯率,因此對于一些預計未來一段時間有收、付匯業務的客戶來說,遠期結售匯可以幫助企業鎖定當前成本,有效規避匯率波動的風險。
遠期結售匯的匯率是以市場為基礎確定的,其期限有很多種,以當日的外匯即期匯率加減升水、貼水的方式來表現。升水、貼水以及平價分別用來表示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差額,升水意味著遠期匯率比即期的要高,貼水反之,平價則匯率保持不變。如果企業在實際收匯或付匯日來辦理結售匯業務,無疑等于將自身直接暴露在匯率風險之下,如上面所舉例子中那家出口服裝的企業。如果企業能事先與銀行簽訂遠期結售匯合同,就可以將風險控制在 企業財務 可以承受的范圍內,從而消除或降低企業所蒙受的匯兌損失。
以上面那家出口服裝企業為例。如果企業在與客戶簽訂合同后,預期未來人民幣對美元將要升值,于是要求與銀行同時簽訂一份期限為兩個月的美元對人民幣遠期結匯合同。銀行根據市場上兩個月后的預期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給客戶報價6.7650元,客戶接受該價格,合同規定在兩個月后的某一天,銀行按照6.7650元的匯率給客戶結匯10萬美元,則該企業就成功將成本鎖定在了合同中的6.7650元,可以少損失人民幣4150元。
由此可見,遠期結售匯業務能夠有效地規避匯率出現不利變動時給客戶造成的損失,尤其是在當前市場上幾個主要國家貨幣波動比較大的時期,更是受到了企業的普遍歡迎。
應當注意的是,遠期結售匯業務的主要目的是有效的規避匯率波動的風險,鎖定當期成本,保值避險,而非贏利。企業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能為了追求未來可能的獲利機會,而置風險于不顧。
保理和福費廷
保理是指賣方/供應商/出口商與保理商間存在一種契約關系。根據該契約,賣方/供應商/出口商將其現在或將來的基于其與買方(債務人)訂立的貨物 銷售 /服務合同所產生的應收賬款,以一定的折扣出售給保理商,由保理商承擔有關風險。福費廷則是指延期付款的大宗貿易交易中,出口商把經進口商承兌的,并按不同的定期利率計息的,通常由進口商所在銀行開具遠期信用證無追索權地出售給出口商所在銀行或大金融公司的一種資金融通方式。
這兩種金融產品既有相似點,又有不同點。相似點在于,通過這兩種方法,保理商或提供福費廷的金融機構給企業提供貿易項下融資,企業均可以在即期收到賬款,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遠期匯率波動的風險。區別則在于福費廷多用于中長期交易而非短期,通常出現在以信用證為結算方式的貿易交易中。由于信用證是獨立于貿易合同之外的獨立文件,依靠的是銀行信譽而非企業的商業信用,因此,福費廷業務的主要目的是用于避免信用風險,優化企業的現金流狀況,而不是保值。
目前,這兩種業務在我國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尤其是福費廷作為一種靈活簡便、有效的融資方式,在市場上發展非常迅速,許多銀行都把該業務作為爭奪客戶資源的一個有力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福費廷業務中銀行使用Libor加一定的百分點作為給客戶的貸款利率,其中Libor(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的縮寫)是倫敦銀行同業拆放利率,即歐洲貨幣市場上,銀行與銀行之間的一年期以下的短期資金借貸利率,現在市場上主要使用的有3個月、6個月的Libor。Libor作為國際 金融市場 中大多數浮動利率的基礎利率,每日 都在變化,而銀行從市場上籌集資金進行轉貸的融資成本,通常是幾家指定的參考銀行在規定的時間(一般是倫敦時間上午11∶00點整)報價的平均利率。
所以企業在采用福費廷業務規避利率風險的同時,也要考慮到海外利率的波動。一般來說,美元升息,美元的Libor利率也相應提高,那么就意味著企業的借款成本也隨之增加。針對這個問題,有的銀行推出了利率調期交易來幫助企業降低相關的風險。通過該交易,企業可將原有的浮動利率貸款轉為固定利率貸款,避免由于美元加息造成的利率升高、利息增長,從而降低財務成本。
外匯掉期保值
外匯掉期保值是國際外匯市場上一種常用的規避匯率風險的方法,即在買進或賣出一種貨幣的即期外匯的同時,賣出或買進同種貨幣的遠期外匯。由此因匯率變化造成的外匯買賣盈虧,可由遠期交易的盈虧來彌補。如:客戶與銀行協商簽訂一份人民幣對美元的掉期協議,分別約定即期外匯買賣匯率和起息日、遠期外匯買賣匯率和起息日。客戶按照約定的即期匯率和日期在銀行將人民幣兌換成美元,并在約定的到期日按照約定的匯率與銀行進行反方向的交易。
從遠期來看,人民幣還要經歷一個逐步升值的過程,隨著人民幣的升值,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了規避匯率風險的重要性,各商業銀行也在推出各種金融產品,來幫助企業防范匯率風險。企業在選擇匯率保值工具前,需要有清醒的意識,即大多數規避匯率風險的工具都是以防范風險為主要目的,而非贏利,并且應及時和銀行進行溝通,選擇適合自身條件和特點的工具,從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匯率波動給企業帶來的風險,實現利潤最大化。同時,對企業來說,優化企業的資產負債結構,合理調整外匯資產的規模和種類,提高企業產品質量、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拓寬產品市場,則是企業長期發展所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