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大講堂由北京大學金融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光華天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提供學術支持。講課結束后,何小鋒欣然接受惠州日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并結合他40多年來在學習、教學、公司運營等方面的研究體會和實踐經驗總結,暢談了“資本相對論”這一理論的形成脈絡、文化背景和實踐影響。何小鋒說:“要在投資市場上募資成功,必須先有強大的意念磁場,通過與團隊的交融,使之變成氣場,實現高能量的同頻共振。”
“管鮑之交”是2700年前的中國PE故事
惠州日報:在多年的學術研究和市場實踐中,您已經有教師、企業家、金融界專家學者等多重身份,對投資管理的理解可謂理論與實踐互為融合。您認為,管理學起源于中國,在中國源遠流長。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從文化角度正確理解投資管理?
何小鋒:管理的思想、PE核心思想——合伙制,最早起源于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管鮑之交”,這是我考證出來的。中國2700年前有一個名人叫管仲。剛開始人們都用一段話去描述他干的事情,后來不斷精煉,最后濃縮成一個詞叫“管理”,就是“管仲親自打理”的意思。就像我們說孔教,因為教育的祖師爺是孔子;稱之為孫子兵法,因為是孫武寫的;而我們長期使用的“管理”這兩個字,是因為祖師爺姓管。
為什么說“管鮑之交”是最早的PE合伙制呢?公元前7世紀,中國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鮑叔牙比較富有,是出資人;管仲比較窮,是管理者,他們之間彼此了解,知根知底,就相當于是出資人對管理人做了盡職調查,認可其品德和能力,互相信任,形成合伙關系,如果掙了錢,管理人還可以參與利潤分成。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本錢,分紅時卻拿很多錢,因為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是有約定的。我們現在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就是采取這種模式,也就是說西方采用的有限合伙制,實際上在2700年前,它的雛形——“管鮑之交”就已經在中國誕生。
所以,投資管理思想是我們中國人最早實踐的,并形成了互相了解、互相信任的“管鮑之交”這樣一種管理文化。我希望我們的創新創業培訓中心、金融孵化中心、招商引資中心要變成“管鮑堂”,把兩個雕像放在那里,時刻提醒投資人要向鮑叔牙那樣,要講究誠信,要有一定的道德,要重視人才的作用;管理人要像管仲那樣,盡心盡責。
現在中國的大企業,如華為、阿里巴巴、萬科,很多都采用合伙人制度,同股不同權,管理層雖然只持有少數股份,但掌握著控制權,他們中甚至有一些就是股東,可以分享利潤,所以華為雖然不上市,但全員持股、同頻共振自然就能創造出更多能量。
資產相對論的特色是融合滲透和協同發展
惠州日報:您說的“資產相對論下的重組的金融學”是一場革命,這怎么理解?
何小鋒:目前的主流觀點是,金融學研究的是如何有效配置資源的問題。而資產相對論下的重組的金融學則有全新定義:金融學所研究的,是在全球范圍內和不同時期中,資產的配置和重組、定價和交易、安全和掠奪、增值和獲利,這是從“過程——資產運營的內容”的角度定義金融學,直接研究對象是構成個體的“四種資產”(現金資產、實體資產、證券資產、信貸資產),改寫了主流金融學的思維范式(Paradigm)。這些都是創新的學術思想,在我看來這是一場學術的革命。
概括一下,我們的金融學體系是以資產相對論為核心,具有純粹理論、中介理論和策略分析,是金融學的革命和新發現。融合滲透、協同發展,是資產相對論的主題詞,是一大特色。四種資產不僅可以概括個人和企業的資產,而且可概括一個國家的資產。一般模式把各種資本運作甚至商品生產業務都包攬無遺。什么叫資產重組?即這四種資產的各種組合轉換形式。
實現高能量同頻共振是組織成功的秘訣
惠州日報:您提出重組金融學,必須把科學、道德和藝術結合起來,并且提到量子理論中的意識、能量級的作用。能否解釋一下資產相對論深厚的哲學蘊意?
何小鋒:金融學最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個理論框架,包含了純粹理論(以比較價值理論為代表)、中介理論(以資產相對論為代表)、策略分析(以資本四重奏分析為代表)三大層次,三大層次理論正好對應著中國古代關于“道、法、術”的論述。
人的意念磁場有時候會相互干擾,意念力很強的人,如果發出較強的意念磁場,就會干擾其他人的磁場。這里可以解釋金融學尤其是在行為金融學中的行為現象,比如“羊群效應”。“羊群效應”這種行為金融現象,也許通過物理學的視覺能夠得到更合理的解釋。
為什么有的GP(普通合伙人)會很成功?為什么有的企業家會獲得巨大成就?從量子價值論來解釋的話,其終極原因可能是:這些成功者先擁有了強大的意念磁場,他們懂得吸引別人共同奮斗,從而成為命運的主人。在歷史上,有少數領袖人物能參透生命的意義,他們的意念磁場巨大,能夠吸引許多人“生死相隨”,從而產生意念的同頻共振,形成巨大的氣場,層層傳遞出去的能量場不斷暴漲,最后創造了奇跡。
一個組織成功的程度取決于組織的整體能量層級水準。同樣,要在投資市場上募資成功,必須先有強大的意念磁場,通過與團隊的交融,使之變成氣場,實現高能量的同頻共振,這就是成功的秘密。
◎人物簡介
何小鋒,1955年出生,廣東韶關人,經濟學家、投資銀行專家、“中國PE之父”(“PE”即Private Equity的簡稱,意為私募股權投資)。現為南嶺商學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系教授、博導,中國基金業協會VC專委會委員。
1977年恢復高考第一年,考入北京大學經濟系,研究生時期師從厲以寧等導師研究當代西方經濟學;1985年,在北大開設“利用外資項目評估”課程,第一次引入世界銀行的先進投資理念,此后在北大出版社發表了同名教材。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劉煒煒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劉煒煒 黃岸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