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越來越多新冒出來的美妝品牌在試圖復制快時尚的那一套時,你同樣也不難發現,作為被效仿者的快時尚品牌們也終于按捺不住了,紛紛打起了口紅、眼影的主意。
Bershka,是同屬于Inditex 集團下、Zara的一個姊妹品牌,定位較之后者相對來說要更年輕一些。日前,這一品牌宣布進軍美妝領域,推出了首個美妝系列,Beauty by Bershka。和品牌歷來的 “平價”路線一致,Bershka的美妝系列價格區間在2英鎊——15 英鎊之間。
而據好奇心日報介紹,Bershka 并不是 Inditex 集團第一個嘗試做化妝品的子品牌。另一子品牌Stradivarius 早就推出了化妝品。而競爭者H&M也曾在2015年大規模推出了700 個SKU 的成套的化妝品和護膚品,甚至還創立了獨立的電商網站 H&M Beauty。
另一邊,外媒的一條消息同樣值得關注:英國奢侈品集團 Burberry日前宣布,與美國美妝巨頭 Coty 集團達成授權協議,同意以1.6億美元將旗下香水和美妝業務授權給 Coty,而這是Burberry時隔四年重啟授權代理模式的一大舉動。
對此,Burberry給出的解釋是,希望借助Coty 集團廣泛的美容分銷網絡,望加速美容業務的發展 。分析師似乎很是看好:”我們從不喜歡 Burberry 直接管理美容業務的想法,因為美容屬于快速消費品業務,只有在拓展全球市場的基礎上才能獲得成功。”
很顯然,大家都在對美妝行業摩拳擦掌。
最直接的一個原因是......服裝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
即使是業界翹楚的Zara,不久前公布的數據也不容樂觀——其母公司Inditex2016財年財報顯示,截止到今年1月31日,雖然集團獲得了 233 億歐元收入,創下歷史新高,單毛利率卻錄得 8 年來最低,比預期下跌了更多。雖然公司將 “鍋”丟給了匯率,但是品牌連連的打折促銷活動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
市場疲軟,只得以折扣來刺激消費者,這似乎是一個很耳熟的故事,最后的結局只能是陷于這一怪圈中,在慣壞了消費者以后接受他們毫不留戀的背影。教訓已足夠多,品牌們自然不愿坐以待斃。那就索性再給他們些新東西。
不同于服裝品類在打折中淪陷的窘迫,美妝行業卻是一片盎然。市場研究公司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數據顯示,美妝護膚品類支出的全球增長速度要遠遠快于服裝鞋履品類的。
Euromonitor的分析師表示,“美妝產品的價格更容易承擔,這能使時裝品牌在不影響品牌形象的同時拓展目標受眾。另一方面,美妝產品也代表了品牌極好的的切入點,是一種吸引大量消費者的方式,所以有越來越多時尚與奢侈品牌進入美妝領域。”
此外,好奇心日報的文章指出,賣化妝品的另一個好處在于將實體店打造成一個“一站式”的購物環境。嗯,那索性再進一步暢想下,化妝品都賣起來了,增設一些美發美甲等增值服務應該也毫無違和感了,畢竟美妝業的零售新貴Ulta Beauty就是這么干的。
不過,質量一直是快時尚頗受詬病的一點。衣服質量差些大概還無所謂,最多就是洗一次后面對面目全非的t恤,暗自告誡自己下次還是長點心,可是美妝美容產品,到底還是要上臉的,消費者們在選擇時會顧及很多,加之價格與大牌的產品也沒有特別大的差異(后者屬于踮腳也能夠著),又畢竟不是專業做化妝品的,競爭力有多少,還是讓人存疑的。
當然最終,市場都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