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人生的三種境界
第一層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層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層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那么工業方面有哪些層次呢?下面我們便引用一下郭朝暉老師的幾句話,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常說某些磚家“不懂工業”。他們講起來滔滔不絕,其實不靠譜。因為他們“只知其一,不知其四”。
認識一: 掌握原理
對于工業技術第一層的認識是原理。生產過程的原理是什么、產品的原理是什么、由哪些設備構成等等。書本上講的差不多就這些東西。人們可以把一個公式研究得很深、很細,把各種情況下的影響都說清楚。但這個方向的知識多了,也不一定了解工業。有的人到了這個層次,就自認為理解工業了。這就是磚家的特點。
認識二: 應對變化
對于工業技術第二層的認識是應對變化。生產過程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各種麻煩。不出事的時候誰都能行,遇到事情怎么辦卻是有學問的。設備會出事、操作會出事、人會犯錯、產品會變化、原料會變化....有些變化是漸變的,效果越來越差;有些變化是突變的,可能會引發安全事故.....應對這些麻煩的學問,比懂得原理就復雜多了。到了這一層,大概就算懂得工業了。
認識三: 高要求
對于工業技術第三層的認識是高要求。生產產品不難,但是產品質量高就難了。對于普通產品,90%的合格率容易做到;對于高端產品30%都做不不到。如果合格率要求是99%、99.9%、99.99%、99.999%....麻煩就會來了。而賺錢的高科技就是這么要求的。如果高質量又遇到高效率,麻煩又會增加:各個工序要協調好、設備檢修的時間要短....如果除了這些要求,產品品種還在不斷變化、還要求庫存少,麻煩就太大了.......懂得了這些,才能懂得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
認識四: 經濟性
對于工業技術第四層的認識是經濟性。有時候做事不難,但做事是要花錢的;花的錢要能賺回來才劃算。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多數企業一般不會用最好的原料、最好的設備、最好的檢測手段、最優秀的員工、最先進的方法....你也不能讓員工2+5、白加黑一直在工作。做任何事情都得權衡一下,找到最優。
懂得了這四個層次,就差不多懂了工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