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那些習慣在開放環境里運作的西方企業來說,怎么在中國運營確實是一個巨大的壓力,”中國入世談判時美方的談判代表巴爾舍夫斯基說。
文化認同路漫漫
南方周末:入世以后,中國市場接軌世界,中國制造輸出到世界各地,但有人說,中國的商業文化并未與世界接軌。你怎么評價?
巴爾舍夫斯基:我認為說得沒錯。中國的法律制度仍不完善。中國必須形成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尋求更大的透明度,更多地依賴規則而非關系,更加追求公平交易。
當然,另一方面,中國完善法律方面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10年或15年前,中國的很多法律條文并不對外公布,甚至無法獲得。外國企業在中國并不受歡迎。即便這些外國企業進駐中國,仍然存在各種障礙,甚至中國法庭都無法解決。
中國在過去數千年中形成的經濟制度與西方有太大不同,因此變革顯得困難重重,不僅需要法律制度的更新,更需要一種文化認同,認同這種變革的意義,而這確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規則透明最關鍵
南方周末:在您看來,商業文化的形成最關鍵的是什么?
巴爾舍夫斯基: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規則以及如何運用規則的絕對透明,決策過程以及受到挑戰時的絕對透明。規則透明能讓個人或者公司在遵守法律制度時“感覺舒服”,會讓他們覺得受到公平對待而心存感激。我覺得,制度透明,非常非常重要。
對那些習慣在開放環境里運作的西方企業來說,怎么在中國運營確實是一個巨大的壓力,因為他們已經習慣跟所有的競爭者一樣基于相同的規則、獲取相同的信息,可以公開的交流,若無極端情況不會受到審查。西方企業需要考慮的是,自己究竟能不能在中國法律設限內生存?
我非常希望中國政府能更加信息公開,也希望外國企業可
以繼續嘗試與中國政府溝通、合作。這樣才更有利于中國的發展,也利于外國企業在中國開展業務。
應增加商業借貸
南方周末:有人說,入世十年,中國依靠外向型經濟驅動。金融危機之后,歐美市場漸趨飽和,但國內的消費需求并未培養起來,中國正吞食畸形經濟結構的苦果。你怎么看?
巴爾舍夫斯基:確實,中國需要重新平衡自己的經濟結構。中國近年的經濟增長多由投資和出口拉動。事實上,中國當下由內需拉動的經濟增長占GDP的比重甚至比20年前低。現在中國經濟過度依賴海外,如果美國、歐洲經濟浮動,中國出口也隨之浮動。而中國內需能保障經濟穩定。
有很多方法可以擴大國內需求,但是最重要的是,應該明白國內需求本身與中國的銀行系統有關。中國的個人儲蓄利率非常低,然后銀行以非常低的利率將資金貸給那些資金使用效率非常低的企業。如果中國希望獲得國內需求驅動的經濟增長,那就必須提高存款者所能獲得的回報,這是中國家庭的第二種收入來源。
中國還應該加快金融系統的現代化進程,為能創造內需的企業提供多種融資渠道,同時為家庭提供多元化投資渠道。
這是中國如何提高國內需求的兩個例子。
總之,確保儲蓄者以市場利率獲得利息,向借貸者以市場利率收取利息,這樣才能使資金流向最有效率的、最富生產力的企業。停止政治借貸,增加商業借貸。
沒有一個國家是真正的自由市場
南方周末:金融危機之后美國保護主義抬頭,比如最近的輪胎特保案、人民幣匯率懲罰性關稅等,你如何回應?
巴爾舍夫斯基:當然,這些都是違背WTO條約的。
如果美國認為中國違背某項條約,他們可以跟中國談判,或者將其變成一個WTO案例。反之亦然。用WTO框架來解決這些爭端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也能迫使這些國家遵守條約。
你提到金融危機后保護主義抬頭,我們確實看到一些國家出臺保護主義的措施。但是這些措施非常細微,因此受保護主義影響的全球貿易量微乎其微。
實際上,即便是金融危機期間,這些國家都還十分遵守WTO條約,沒有讓全球經濟變得更糟,這一點倒讓我印象深刻。我并不是很擔心貿易保護主義。
南方周末:金融危機之后,經濟市場格局發生變化:歐美保護主義抬頭,中國成了自由市場的忠實擁躉。你怎么看未來的趨勢?
巴爾舍夫斯基:中國并不是一個自由市場的擁躉,我是指,如果你看看中國的自主創新政策或者那些向國有企業過度傾斜的政策。這些政策并非市場驅動,而是旨在控制市場,使市場朝著與市場相反的方向發展。中國市場確實越來越自由開放,但在很多領域中國政府仍然試圖控制市場。
我必須承認,沒有一個國家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市場。所有國家都有特定的“例外”。但是,由于中國的市場規模巨大,一旦中國涉及貿易保護主義,將會產生巨大影響。
自由貿易協定價值有限
南方周末:多哈貿易談判停止后,現在雙邊貿易協議盛行,有人擔心這是對自由貿易的一種傷害,你怎么認為?
巴爾舍夫斯基:絕大多數自由貿易協定都是用來減讓關稅的協定,涵蓋內容通常并不全面。這些協定通常涉及農業,因為在大多數國家,農業是一個政治敏感產業。因此,絕大多數協議價值不高。比如,多哈談判有全球關稅協定,用來降低國家間關稅,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作用。世界上所有自由貿易協定價值都非常有限。
我個人認為,多哈回合談判原本可能產生的重要成果是關稅協定。因為在此之前,世界范圍內各種自由貿易協定的“繁殖”產生了像俱樂部一樣的機制。世界范圍內擁有上百家類似的俱樂部,每個俱樂部擁有自己的規則。我認為這種形式有風險。
如果多哈回合談判能達成一個好的關稅協定,那其他那些雙邊自由貿易協議也就沒什么特別意義了。
當然,我樂見在各種自由貿易協定下各國市場、經濟更加自由化,但你更希望看到的是,所有這些協議同在一塊屋檐下,這個屋檐就是W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