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順豐正內測“無人機”,主要用于偏遠地區的配送。據悉“無人機”由順豐自主研發,采用八旋翼,下設載物區,飛行高度約100米。該“無人機”內置導航系統,工作人員預先設置目的地和路線,“無人機”將自動到達目的地,誤差在2米以內。
做電子商務“順豐優選”,推出針對服裝企業的 供應鏈 服務,在北上廣深等中心城市建立14個倉庫,推出倉儲 物流 解決方案服務.....,順豐就像個章魚、觸角越來越多。在風云變幻、暗流涌動的快遞業,順豐想做什么?神秘的王衛又會有哪些讓人意想不到的舉動?《中國企業家》帶您解開順豐神秘面紗。
● 用25%的股份換來三位戰略投資者,順豐開始跳出馬云的“電商包圍圈”
● UPS的中國版或許是順豐模式的最佳注釋
不接受外來投資,不考慮 上市 ,這似乎是順豐速運創始人、總裁王衛過去給自己劃定的兩個“戒條”。如今,戒條已經被打破了一半。2013年8月中旬,元禾控股、招商局及中信資本等機構以總體投資不超過順豐25%的股份,成為順豐的新股東。這令業界猜想無限,順豐會考慮上市嗎?但這一猜想很快被事件各方證偽。“就我所知,這次注資并非IPO性質的投資。”一位參與該投資項目的相關人士向本刊證實。
注資之際,正是中國快遞業風云變幻、暗流涌動之際。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快遞行業這一細分市場逐漸由過去無人問津變成炙手可熱的香餑餑,各路資本紛至沓來,在“國家隊”EMS正式啟動IPO計劃之際,業內人士披露,民營快遞公司中的中通和全峰快遞也分別制定了自己的IPO時間表。在此時,順豐“注資、但不上市”的舉動更加顯得意味深長。
順豐副總裁王立順對《中國企業家》表示:順豐接受資本是“順勢而為”。有業內人士透露,王衛與元禾控股的老總三四年前就已經相識,但彼此當時還只是客氣的寒暄,誰也沒有想到有一天會成為合作伙伴。
按照時間推算,4年前正是2009年前后,經濟危機肆虐,中國民營快遞業遭遇一輪大洗牌,由于競爭激烈同時利潤微薄,許多中心快遞公司紛紛倒閉,幾大巨頭中,四通一達與順豐也都面臨困境與轉型壓力。
4年后,幾大民營快遞巨頭的路徑選擇漸漸各自清晰。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淘寶件開始成為華東四通一達的主要業務來源。這一方面幫助四通一達漸漸走出了經濟危機的陰影;另一方面,也使得這些以加盟制為主要業務模式的快遞公司,對淘寶件的依賴漸漸加深,欲罷不能。業界曾流傳說淘寶件在華東某些快遞公司的業務占比高達80%,一位業內人士稱這種說法“夸大其詞”,但他也承認,“最保守的估計,占比也在60%左右。”
換句話說,一旦失去淘寶件,很多快遞公司的生存或許都成問題。正因此,馬云在2013年推出“菜鳥網絡”,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幾家快遞公司不過是1%的“象征性入股”,但這幾個1%對于菜鳥網絡卻意義重大,“有快遞公司的背書,菜鳥才能以建倉儲物流的名義拿地。”知情人士指出。
這也是順豐王衛始終對馬云“保持距離”的原因。追溯順豐的發家歷史,這是一家靠“商務件”(注:商業函件)起家的快遞公司。在“商務件”與“淘寶件”的關系上,順豐一直心存警惕。雖然順豐也認識到,電子商務的大勢不可違。順豐工作人員表示,電商包裹的增長也是很迅速的。但基數之低或許令人咋舌——過去,淘寶件在順豐的占比只有10%。
正因此,有互聯網分析師認為,順豐對淘寶的不合作態度會令其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觀點未免對于物流業的理解過于膚淺,即只知道包裹快遞屬于物流,卻不知道一家物流公司可以做的事情不只是送包裹,還有更廣闊的業務空間。“快遞的外延是零擔物流,規模大約7000億左右,再往外是綜合物流服務商,那是上萬億的市場。最廣義的物流是 供應鏈管理 ,價值是無法估量的。”有分析人士指出。
早在2012年,武漢的一位物流業人士就發現,順豐開始以武漢為基地,大量招募司機買卡車,大力建設自己的陸路貨運隊伍。“順豐要做零擔貨運嗎?”他四處打聽。隨后,物流業人士發現順豐開始像個章魚、觸角越來越多,越來越長,如果說做電子商務“順豐優選”、開順豐便利店屬于不務正業的話,那么下面的動作足以讓廣義的物流同行也緊張一陣子:順豐開始拓展海外市場;開始推出針對服裝企業的供應鏈服務;在北上廣深等中心城市建立14個倉庫,推出倉儲物流解決方案服務。
根據資料,截至今年,順豐已通過30架全貨機、5000多個營業網點、150余一、二級中轉場和一萬多臺營運車輛搭建起全方位空地一體網絡,并從標準化的快遞服務轉型為提供定制化的綜合物流解決方案。目前“優選”模式已從 北京 復制到全國9個城市并加強了冷鏈配送。
在外界看來,僅僅30架全貨機這一項——“其中自有貨機12架、全包機18架。”王立順補充說——順豐就已經有了在國內笑傲天下的資本。換句話說,順豐即使不介入大貨等其它物流業務,僅僅靠自己的航空公司,也可以在激烈的競爭中殺出一條血路。
但采取全直營模式的順豐也有自己的困境,一方面,這家每年收入可達200多億元的快遞公司牢牢占據民營快遞一哥的位置;另一方面,這200多億的收入也是由數量龐大的員工創造的,“每年需要王衛發工資的人,應該就有18萬人。”有人如此形象地形容順豐的人力成本困境。與之相比,加盟快遞公司的日子要好過得多。雖然快遞包裹賺錢越來越難,“但是總部始終是賺錢的,需要總部發工資的人,不過兩三萬人,而且老員工過的都很舒服。”業內人士表示。
這時的順豐確實面臨選擇,向馬云低頭也是一條路,去接受那些一票只有5元,還常常被免單的淘寶件。但是這有兩個問題,第一,這意味著順豐要放棄過去偏向中高端市場的定位,進入低端市場,與對手打價格戰,而且順豐還真未必打得贏。畢竟加盟快遞公司在網點分布上比順豐更為靈活、布局更為廣泛。第二,這些靠人海戰術獲得的辛苦錢,很難填補順豐過去數年對航空公司進行大力投入所帶來的資金壓力。
所以順豐實際只剩一條路,那就是堅定地走國際快遞巨頭UPS走過的路,堅持中高端定位,繼續“向上”進行轉型,不再拘泥于包裹快遞業務,而是向綜合物流服務商轉變,鍛煉自己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對于順豐的服裝供應鏈,業內人士認為這只是個開始,“王衛在嘗試,你看吧,一旦這個做成功,順豐會繼續向其它行業做,一個一個吃透。”業內人士指出。這也是UPS等國際巨頭的發展經驗。
正因此,即使自己也在做電子商務,但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們做電子商務是希望了解電子商務,了解了他們,你才能更好的服務他們,成為他們的好伙伴。”王立順表示。據介紹,“伙伴關系”是王衛在內部特別提倡的一種“理念”,無論是電子商務部門,還是做供應鏈服務,抑或倉儲配送,都要有“伙伴意識”。
轉型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資本的進入只是給老虎一雙翅膀,能飛多遠還是要看王衛自己。對于順豐的一些業務創新,連物流圈內人士都覺得一頭霧水,讓投資人去理解這個冷癖行業,顯然更為困難。不過,投資方對自己的下注仍充滿信心,“我們的投資仍專注于順豐的核心業務。投資即投人,我們投資順豐,就是投資王衛。”一位參與交易的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