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也許是《藍海戰略》出版后最值得關注的一本了。”一位出版業人士這樣介紹謝德蓀(Edison Tse)的新書《源創新》。
謝德蓀,美國斯坦福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系教授,亞太中心主任,寫作并出版《源創新》中文版,他用了四年的時間。
在一番忙碌的約見創業者和交流、演講之后。謝德蓀終于有時間坐下來,在北京五洲大酒店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專訪。“中國的創業者總是最后回到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的傳統價值鏈中去。”談到和中國的創業者與企業家打交道的感受,謝德蓀指出目前中國企業創新最大的瓶頸所在。
謝德蓀3歲開始跟家人定居香港,19歲留學美國,作為美國斯坦福大學為數不多的華裔教授,謝德蓀稱自己依然是中國人,依然對中國有著別樣情懷。這或是他晚年致力于為中國企業和創業者授業解惑的動因所在。
“現在的中國發展很快,我們這些海外華人可以感受到今天的中國已經和以往不同了。但是處于經濟轉型期的中國企業需要新的生態系統和創新金融戰略。”幾年來,謝德蓀作為斯坦福專業發展中心(SCPD)的首席專家在中國各地講學,并有效地幫助地方政府實施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
拋開“Made in China”思維
幾年前,《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弗里德曼訪問中國,在午餐會上向在座各位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中國創新的因素到底有多大“比例”?有沒有5%?
這一問讓在場中國人無言以對。“弗里德曼式的拷問”也代表了中西方的一種普遍共識:中國企業30年的成功,主要建立在引進、復制和大規模制作上,復制性有余而創新性不足。
謝德蓀對于這一共識有著自己不同的見解。“很多中國企業對于創新的理解太過狹窄。國內全球化的大企業聯想、海爾、TCL都嘗試了很多方法來創新,以求突破他們的停滯狀態。比如重組、收購、開發新產品線、多元化。但到目前為止,幾年的凈利潤都不高。原因到底出在哪里?”
對于這個問題,謝德蓀曾經對不同的創業者發問,不同的創業者也給予了不同的回答,但基本不會脫離以下答案:企業需要在科技上創新、研發新產品、優化流程、降低成本……
這些恰恰是Made in China工業革命的舊思維。在謝德蓀看來,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企業家們都深受邁克爾·波特價值鏈理論的影響。那是一種靜態的、平面的創新,并且是以“產品”為中心構建起來的理論。一旦價值的締造不再完全依附于產品,以這一理論為依據來制定的策略就難免出現問題。
謝德蓀將這種以產品為核心,停留在產品、流程、成本層面的創新稱之為“流創新”。而在謝德蓀看來,中國企業真正缺乏的,是一種“源創新”。源創新是一種以客戶為核心的創新,是基于新理念和新生態系統的創新。比如汽車的發明,讓公路、加油站、汽車文化等多個價值鏈隨之建立。在多個成員的加入下,形成一套生態系統。最后獲益的是整個價值鏈上的每一個商家。
創新中的四大誤區
中國企業渴望創新,渴望在創新中得到價值鏈上更高的價值。但在實際創新的過程中卻每每陷入誤區。
比如,許多企業都以科技領先為企業戰略重點,并不遺余力在新產品的研發上投入大量時間精力。眾所周知,專利技術是一個企業衡量創新能力的標準。但現實情況卻是,專利數量不斷攀升,而中國企業能從專利中獲取的利潤卻少之又少。
“2006年1月到10月,上海的專利申請總量接近2.5萬件。但令人遺憾的是,能轉化生產、推向市場的不足10%。”謝德蓀舉例說,“公司要尋求發展,不是單純提高專利數量就可以實現的。”
謝德蓀為此向中國企業的管理者發出了公開呼吁,希望企業可以認識到創新中的四大誤區:第一個誤區——產品創新,科技領先就一定可以促進企業發展;第二個誤區——單純信奉價值鏈理論,陷入Made in China 的工業革命舊思維;第三個誤區——認為中國人只適合模仿,不適合創新;第四個誤區——認為模仿不是創新,所以把模仿和創新對立起來。
可是,過去10年中,中國有很多互聯網企業模仿美國已經有的成功模式,比如百度、攜程等,它們通過改良成為適合本土的產品,在中國的商業環境中取得成功。
“我并不排斥這樣的創新方法。”謝德蓀強調,但他指出,首先一定要考慮政府和政策的環境因素;其次,以模仿為開始的創新,通過價值鏈的整合,甚至有可能變成“源創新”。謝德蓀多次用蘋果公司的成功說明這個道理。在蘋果推出大獲成功的第一個產品iPod之前,MP3已經廣為流行,互聯網上的免費歌曲資源無處不在。而蘋果恰恰是抓住了這個機會。通過整合資源,一方面為互聯網免費下載設計了新商業模式,另一方面解決了唱片公司的生存難題。
他提醒說,很多企業僅僅是通過調研來滿足客戶需求。但這樣做往往陷入流創新的誤區。真正的源創新,不僅要滿足客戶需求,還要滿足客戶的潛在需求以及未來需求。“源創新針對市場的開拓,關鍵不在于產品,而在于如何幫人們達成欲望。就好像蘋果手機帶給人的感覺,哇,這正是我想要的產品。”謝德蓀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