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與現實都證明,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支撐國家綜合國力的基石,高端裝備制造業更被稱之為國之重器。大國,之所以是大國、強國,首先是制造業的強大。美國被稱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就是因為其強大的制造業,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一直是當之無愧的超級大國,“美國制造”成為世界老大的品牌。到2019年,盡管美國制造業增加值僅占GDP的11%,但是美國制造業規模遠高于其它國家。2018年美國GDP總量為20.5萬億美元,如果按照11%計算,制造業產值高達22550億美元。而同為制造大國的日本,盡管制造業占比達20%,但是日本的經濟總量只有4.96萬億美元,約為美國的1/4;2018年中國GDP總額90.03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3.4萬億美元,制造業產值占28.95%,也就是約為40000億美元,在制造業產值上超越美國,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第一。不過,在代表制造業水平的高端制造領域,美國仍具有絕對優勢。美國制造業高科技巨頭獨占全球市場,蘋果,微軟,谷歌等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高端制造中的“王中王”半導體產業是美國高端制造的核心領域之一,根據2018年的統計數據,美國芯片企業的全球市場份額超過50%。日本盡管國土面積很小,但是強大的制造能力,曾經很長時間占據了世界第二強國的位置,日本制造曾經一度風頭蓋過美國,“日本制造”曾在上世紀70-80年代,席卷全球,包括美國。至今,日本制造業仍占GDP的20%,也達到了萬億美元。考慮到日本的國土、人口和GDP總值,這都是一個令人關注的數字。曾經的蘇聯更是依靠強大的制造業而成為超級大國,與美國抗衡60年;印度國土盡管國土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在全球國土面積排名中名列第七,但是不被承認是世界級強國,就是因為其制造業還不夠強盛,盡管其制造業增加值在2018年超過了英國、法國等傳統制造業強國,但是其總量為4086億美元,距離前面的第五名韓國還有近400億美元的距離,相當于中國制造業產值的十分之一。
中國是公認的傳統大國,無論是人口、國土面積還是GDP,可是從大清王朝中期以來,尤其是西方發生工業革命以來,一直被西方列強認為是弱國,甚至曾經的“小弟”日本都敢稱中國人為“東亞病夫”,恐怕這種帶有民族侮辱性的字眼不僅僅是指身體弱,更重要是說你“窮”,這種“窮”也不是說你兜里沒有錢,而是因為你的制造能力羸弱,在已經工業化的時代里,你造不出什么有價值的產品;今天的中國恰恰正是憑借制造能力的逐步強大,才被重新認為是一個大國和強國。“中國制造”正在由一個廉價品代稱正在變成“中國優質”的新代稱。無論是美國的科技制造巨頭蘋果、特斯拉,還是德國制造老大西門子、大眾汽車都已經深知,他們再也離不開“中國制造”,“中國制造”已經成為其全球價值鏈以及企業內部價值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這就是為什么特朗普當選為美國總統后一直倡導“復興美國制造”,“再工業化”,不斷要求制造巨頭回歸美國本土卻難以達到目的的原因。代表新一代制造力的特斯拉則把全球最大的工廠設在了中國上海的浦東。特斯拉創始人兼CEO埃隆·馬斯克在2019年1月7日上海超級工廠首次向社會用戶交付中國制造Model3儀式并宣布啟動中國制造ModelY項目時,誠摯感謝中國政府以及上海政府:“沒有你們的支持,就沒有特斯拉上海工廠今天的成績。我們一起創造了令人驚嘆的上海速度和全球汽車制造的新紀錄。”據特斯拉生產負責人介紹,目前上海工廠產量可以達到每小時生產28臺,每天開工時間10小時,目前每周的產量超過1000臺,預計將來能到達3000臺/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一期產能25萬輛/年,總產能目標50萬輛/年。這一“上海速度”展現了中國強大的制造技術和人才支持,更代表了中國制造能力在新時代的進化。
可以說,制造強,則國強;制造弱,則國弱。
制造業如何才能強盛起來?
中國的兄工業化制造業發軔于大清朝的洋務運動,初步建立了中國的現代制造業基礎,主要包括機械制造、工程設備制造以及日常用品的工業制造體系,但是甲午一戰暴露了這樣的制造業體系是多么的弱不禁風,其原因不是大清王朝不重視,不是主管官員李鴻章、張之洞這批官僚不重視,而是缺少真正的一批優秀企業家,盡管那個時候誕生了第一個投身于現代制造業的狀元張謇,也催生了極少數的近代企業家,但是都在外資、專制力量的壓制下艱難的生存,這類制造業基本上是官員直接控制的經濟單元,根本沒有稱之為企業家的批量成長。到了民國時期,更是由于四大家族和外國資本的夾擊,以及持續的內戰和日本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制造業基本上七零八落了,整個民國時期,盡管GDP的總值與日本相差無幾,但是其中95%是農業,工業體系更多的是輕工業,裝備制造業少得可憐,其他地區的制造業產值竟然趕不上日本人控制的東北三省產值的零頭。據統計,1945年時全中國工業總產值中,東北地區占了85%,臺灣10%,其他地區全部加在一起才5%。可以想象,當時日本人為什么會那么自信迅速拿下東三省之外的其他大片中國國土、為什么根本看不起中國軍隊的抵抗力,因為他們知道中國軍隊依靠的制造能力底細,幾乎完全依靠外援裝備,而偉大的中華民族硬是在如此惡劣的處境中、幾乎可以忽略的制造能力中,抗戰八年,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黨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制定規劃,全力以赴的發展經濟,尤其是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業,盡管對此很多人有爭議,一些專家認為應該發展與人民生活關系密切的輕工業即消費品制造業,當我們看到慘淡的裝備制造業數據的時候,可以說,沒有裝備制造業的基礎工業,哪里會有消費品制造業?連生產消費品的機器設備都幾乎為零,何況還有美國、南韓以及臺灣島上的國民黨軍隊。當時臺灣的制造業產值比除了東北三省之外的其他大陸地區總和還要多一倍多。
正是新中國的前30年,我們國家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尤其是制造業體系,其中最為完整的是裝備制造業。按照聯合國的分類標準,中國擁有了全世界最完整的工業門類,也就是說,中國完全可以制造出任何自己需要的產品。不過,由于客觀以及主觀因素,我們的制造業缺少開放的環境,基本上處于自我封閉發展狀態,體制上完全處于國有國營狀態,利益分配大鍋飯,大部分企業效率低下,且與國際制造業的發展逐漸脫軌。更為重要的是,在這種體制下,企業負責人均為職業化管理者,并不對企業的生死存亡乃至虧損承擔責任。這期間,企業里誕生了一批有一批優秀的廠長和經理,但是并沒有誕生真正的對企業承擔最終責任的企業家,以至于我們的制造業,除了在個別重大裝備領域還能與國際最高水平有抗衡能力外,其他制造領域,或者絕大多數類別制造業中,無論是產出規模、產出質量,還是產品種類以及創新能力均與國際有了巨大的差異,被新崛起的東亞制造業新王者日本以及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乃至臺灣地區、香港地區甩在后面,尤其是與日本、韓國的差距距離越拉越大,整體水平被甩到了世界制造業的邊緣地帶。
1978年的改革開放成了中國制造業的一次重要轉折點,“中國制造”以“中國速度”迅速成為世界制造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改革開放最大的成果不僅僅是一批有一批的產品、一批又一批的新技術誕生,最為重要的是成果是一批又一批新中國乃至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優秀制造業企業家的崛起,尤其是民營企業家的橫空出世,柳傳志、張瑞敏、任正非、譚旭光、魯冠球、李書福、董明珠等,他們的名字不能被忘記。正是這些優秀企業家的崛起和罕見的堅持,我國的制造業具備了與世界高水平競爭的能力,特別是誕生了像華為任正非這樣世界級的企業家。
美國、日本和德國也一樣,其制造業之所以稱霸世界,正是美國誕生了通用汽車埃爾弗萊德·斯隆、通用電氣的杰克·韋爾奇、蘋果的史蒂夫·喬布斯、微軟的比爾·蓋茨、IBM創始人沃爾森父子和CEO郭士納等、特斯拉的埃隆·馬斯克等龐大的企業家集群,日本則誕生了松下的松下幸之助、本田的本田宗一郎、豐田的豐田喜一郎、優衣庫的柳井正以及現在到處講學布道的稻盛和夫等。正是他們的企業家精神和使命塑造了他們國家的制造業,賦予了制造業的創新精神,而我們改革開放40年來制造業的發展也同樣離不開優秀的企業家。可以說,沒有優秀企業家集群,就沒有制造業的創新發展。
企業家強,則制造強。
中國夢的實現取決于中國制造業是否能夠走向世界前列,而完成《中國制造2025》使命并推動中國制造走向世界之巔的,一定依靠一批優秀企業家的崛起。生逢盛世是中國企業家和創業者的世紀幸運和千載難逢的機會,而中國企業家如何承擔制造強國的使命,則需要深刻的洞察新時代的機會,同時對于面臨的挑戰也要有充分的準備,提升自己抓住機會、解決挑戰問題的思維和能力。不管現在面對看起來多么難的問題,我們都永遠記住:欲戴皇冠,就要承受皇冠之重。我們一定會遇到國內外各類意想不到的挑戰。只有克服了這樣困難的企業領導者,才能稱得上真正的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