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名字本身,就體現了文化軟實力的作用。“一路一帶”直接繼承了“絲綢之路”的遺產,利用古代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共同努力所創造出的燦爛歷史,作為促成當今合作的重要情感紐帶。
絲綢之路起始于中國,形成于公元前2世紀與公元1世紀之間,直至16世紀依然在使用,作為連接古代亞非歐最為重要的商業貿易路線,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中國國力強大的象征,也給沿路各國帶來了長久的繁榮和富庶。以“一帶一路”作為新時期中國積極發展對外關系的標志性理念,體現了中國旨在與各國和平共處,共同繁榮的美好愿望,具有相當的感召力。
“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涵蓋東南亞經濟整合、涵蓋東北亞經濟整合,并最終融合在一起通向歐洲,形成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大趨勢。“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從海上聯通歐亞非三個大陸,它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形成一個海上、陸地的閉環。不難看出,這一區域在族群、文化、社會制度上都有著顯著差距,并且包含了中東、南亞等熱點集中,各方勢力角逐的地區。盡管這一提議是在中國綜合國力已經得到顯著提高的背景下提出的,但在當前錯綜復雜的政治、經濟關系下,考慮美國和其它區域大國可能的干預,如何減少“一帶一路”在構建過程中的阻力,并且以相對低廉的成本團結區域內各國成為國家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而這一問題的解決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發揮密切相關。
軟實力是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力量,是世界各國制定文化戰略和國家戰略的一個重要參照系。一般認為軟實力包括文化、價值觀、影響力、道德準則、文化感召力等方面,與國家的GDP、硬件設施等硬實力相區分。任何一個國家的軟實力都可以從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尋找力量,對于中國而言,儒家思想包含的仁義禮智、見利思義與現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是中國文化軟實力不可或缺的部分。考慮到“一帶一路”所涉及國家多樣的政治體制和文化背景,強調互惠和諧的傳統儒家文化在團結大多數國家,減輕意識形態差異對于國家合作的干擾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
儒家思想中對和諧的強調通過“見利思義”和“中庸尚和”兩個方面表達。“見利思義”是儒家思想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換言之,就是合作的原則。它要求在人和人的合作中,要心中有他人,做到利人利己,而不能光想自己不想他人,損人利己。
“見利思義”,通過仁、義、禮、智、信等不同的方面來實現。“仁”被孔子視為最高的道德準則,是儒家對于理想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設想,體現在家庭關系上是孝道,而體現在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上則是大國保護小國,鄰國互幫互助;“義”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不管是國際間還是人際間都強調不能恃強凌弱,要符合道義的要求;克己復禮,用“禮”來節制人們行為,防止過分追求一方的經濟利益而對他人正當權益造成損傷,同時用“禮”來調節已經出現了的矛盾;而實現自身利益與他人利益、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的統一,并且處理好可能的危機與矛盾,則需要“智”的作用,用智慧的方式實現利人利己或者至少利己不損人;“信”是指人們按照禮的規定互守信用,借以調整國家之間、個體之間的矛盾,儒家把“信”為立國、治國的根本,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五個方面不可或缺,其核心目的都是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利益關系,在現代社會,國家利益超過意識形態成為國際關系的最主要決定因素,只有讓相關國家充分相信“一帶一路”的建設能夠確確實實為他們帶來實際的利益,并且中國作為負責任、守信用的大國,不會背離最初的初衷,才可能讓各國積極參與到合作中來。另一方面,只有始終秉持著“見利思義”的信念,才能在建設和發展“一路一帶”的過程中不因為過分追求單方面經濟利益而損害其他參與方的權益,盡可能降低潛在的摩擦與風險。
“中庸尚和”則是儒家處理不同觀點不同利益訴求的態度,換言之,處理合作中矛盾沖突的原則。在社會群體的合作中,不管如何努力試圖協調參與各方的主張,不一致總是普遍存在的。儒家倡導“尚中貴和”的理念,《中庸》有言,“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所謂“中”指適中、中正;所謂“和”指和諧、調和。“中”與“和”協調起來,方可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這也就是生活中常說的“求大同存小異”。具體而言,一方面要求在處理問題時把握分寸,恰到好處,不走極端的路線,亦即充分考慮各方的利益訴求,做到知己知彼;另一方面求同存異,對于不一致的意見積極參考。既考慮各方的共同利益、根本利益,也充分顧及到少數者的利益,從別的方面加以補償。
“見利思義”與“中庸尚和”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準則,在增強凝聚力,緩和緊張局面,處理尖銳矛盾等當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即使放在當今也有著無可比擬的文化感召力。建設“一帶一路”的過程中可能會有諸多潛在的問題,硬件的解決與基本實力的準備是一方面,而軟實力的展示與號召則是另一方面。如果使用恰當,軟實力可以對硬實力起到巨大的乘數效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堅持“利人利己”的互利共贏理念,以“中正和諧”的方法化解可能的分歧,不僅對于“一帶一路”的建設,更對長期內我國價值觀正面國際形象的確立和傳播有著重要意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力推手。
周建波 北大經濟學院經濟學系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