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一:核心價值觀高于一切。
這部影片出現最多的詞匯是“夢想”,美國夢,財富夢,公司夢,人生夢,上市夢,從個人到企業,他們是一群有夢想的人,這個夢想激勵著他們奮斗,任何一家企業都有他們的文化,這個文化一定來自于創始人,這個創始人有什么樣的夢想,這家企業的核心團隊就有什么樣的夢想,這家企業的創始人有什么樣的價值觀,這家企業的員工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孟曉駿說,成東青,你就是這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方面有人治的成份,把一個人看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顯然是錯誤的,但是,成東青為團隊,為公司敢于付出一切,包括付出生命的精神,是其他人所沒有的,從學生時代上課,成東青為保護孟曉駿、王陽,自己擋門挨揍,到稀釋股份的決策,這就是當家的思想,是老大的風范,舍得自己而顧全大局。
所有資源都可以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企業文化來自創始人,這就要求創始人必須走正道,才能帶好團隊,誠信,責任,感恩,團隊,職業精神,這些文化應當成為自己信以為真的文化,才能成就你的團隊。
啟示二:唯一能夠讓企業贏利的理由,是滿足甚至超越客戶希望。
這片影片用了一個培訓教育行業的企業發展為藍本,多少有些新東方的影子,但是絕對不是新東方,而是“新夢想”公司,這個行業與其它行業一樣,要想成功,必須在戰略上創造獨特的客戶價值,并用最有贏利性的商業模式來實現它。80年代初,教育的落后,出國的渴望,學習托福的人群找不到好老師,當成東青被學校開除,一個學生跑過來,喊著說,成老師,你再開課告訴我,我還想跟你學習,這就是客戶的需求,預示著巨大的市場。
當他們在一家破工廠里邊上課,還有2000多人來學習的時候,這就是成功的開始,英語教育與出國留學咨詢成為了一個大產業,他們的商業模式也是激勵夢想,學習語言,出國服務,激勵夢想是招生,學習語言是核心,留學咨詢是延伸,巨大的客戶需求與專業化的商業模式的結合,必定是戰略上的成功!
現在正是民營企業的迷茫期,在市場大環境不好,競爭白熱化的時代,企業如何發展,這部影片告訴我們做專一,做升級,做自己擅長的行業,就一定能夠成功,在現實中,新東方也是這樣,任何脫離自己的核心業務,而不務正業的時候,就是企業衰退的時候。心不定,事難成。
啟示三:價值觀、能力、時間考驗,是核心股東的三個基本條件。
從成、王兩個股東,到孟的加入,再到老員工持股,再到上市,“新夢想”公司演藝了中國民營企業的上市完整版,從兩個人到三個人,股份多少,哥仨沒有什么好說的,但是當成東青提出讓老員工持股時,孟就提出了反對,影片中表達是成東青的“打江山者坐江山”的江湖共享思想,與孟的“精英哲學”的付出與所得對等思想產生了巨大的沖突,最后成東青利用一票否決權占了上風,其實這是一種管理思想上的誤導,中國民營企業股份制的失敗,就是失敗在慰問老員工上,許多企業沒有理解股份制到底是為了什么,許多全員持股的公司,團隊的士氣與戰斗力更弱,因為有了利益上的保障并沒有成為創業的起點,而是成了創業的終點,員工持股的目的應當是“都當老板,利益相關,二次創業”,不是慰問,不是犒勞,更不是上市套現,因為沒有共同的信仰,只有自己的私利是成就不了一家公司的,這是一個經營哲學的問題,不是其他的問題。
股東的三個條件必須是:價值觀一致,業務上獨擋一面,時間上久經考驗,少一條都不行,這一點“新夢想”三個股東可以說是合格的,所以他們創造了這家行業第一品牌的公司,但是在公司擴股的時候,那些老員工如果符合這三個條件理當成為股東,如果不符合則不擴為好,這方面影片沒有對團隊做更細的描述,我們無從說起,就當我們做一個理論探討吧。
但是,在上市的問題上,這部影片有明顯的誤導,因為當孟曉駿提出上市方案的時候,一直對孟的提案說YES的成東青,第一次說了NO,為什么,因為成東青搞不清楚,為什么要上市?過程不說了,結果是他們為了“不再受氣,要證明自己,做大品牌影響力”而決定上市了,這完全是錯誤的導向。
為什么上市,中國的許多企業第一是“圈錢”,第二是“要臉”,第三是“財富暴增”,所以,走著走著就都出問題了,從創業版高管套現后辭職,到后續乏力被停牌,幾乎每天都在上演著這樣的鬧劇,上市真正的目的是借助資本的力量和治理結構的規范化,進行戰略性的投資,確保企業持續健康的發展,而不是為了“慪氣”,當然,如果這樣寫影片的話,會太沒有感染力了。
最近,俞敏洪在中國民辦培訓教育行業發展高峰論壇上,有一篇《如果不上市,新東方將會更好的》演講,核心的思想是上市沒有給新東方帶來什么好處,反而讓他把精力放在了處理美國股市風波這些事上,嚴重影響了新東方的戰略決策,值得大家深思。另外,還是要提一嘴,合伙制公司,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制公司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新夢想”是有限責任最后走向了股份制,根本就沒有合伙人這回事,這里只是給企業家們做個澄清,不做企業的人不必在意這些概念,怎么看著舒服,就怎么看,總不能把影片叫成《中國股份制》吧。
啟示四:所有企業都必須從人治走向法制。
有人把成東青看成是中國文化的代表,以人為本,善良寬厚,但是逼急了,就會個人專斷,而孟是從美國回來的,帶來的是美國式的民主與法制,雙方必然會產生強烈的沖突。其實,人治與法制,不是中國與美國的代名詞,中國企業也有法制,美國公司也有人治,只不過我們的人治成份更多一些。
影片中,“新夢想”實行教學考核體系考核,走市場化的路子,老師的業績評價學生說了算,這在中國企業是以客戶為導向的考核機制,是客觀、公平,公正的法治,這是非常正確的機制。但是一位老員工課講的不好,學生評議不過關,孟就要求辭退他,但是成東青就想安排他當辦公室主任,結果孟就大聲嚷嚷,這不是不降反升嗎?影片試圖表達兩種思想的對立,以及企業變革中思想的痛苦,但是從企業管理上來講,老師是技術崗位,辦公室主任是行政管理崗位,是沒有可比性的,技術干不好,可以做管理,這很正常,技術崗位的工資完全可以高過行政崗位,甚至高過部門經理也十分正常,這方面影片缺乏企業管理的基本常識,我們還是權力思維,不是責任與績效思維。
但是,在中國的企業中,特別是在用人的問題上,以及其它決策方面,人治的現象還是比較嚴重的,情感拉攏,金錢刺激,權力打壓,經驗傳承,是中國企業四大人治表現,什么時候企業靠價值觀統一思想,靠共生機制分配利益,靠流程與制度自我運營,靠模式與復制進行傳承,中國的企業才真正進入到了機制時代,法治時代。
啟示五:人的素質問題,主要是職業化的問題。
藝術作品總是要人物個性鮮明化,甚至張揚化,這是藝術理論中“典型形象”的要求,三個人物,三種典型,各自鮮明,成東青是先是“土鱉”后是“大俠”,孟先是“優等生”后是“精英者”,王明先是“憤青”后是“逍遙派”,加上三位演員高超的表現,真的讓我們看的悲喜交加,感慨萬分,這是藝術的成功。但是,如果企業的核心股東真的這樣干公司,那就壞了。
孟是二股東,在上市問題會議上,敢與老大爭吵起來,還拍桌子,摔椅子?內心本來就不職業化,難道就因為你們是同學,就可以在員工面前大吵大鬧?什么是職業化,職業化,就是公司是職務,出去是朋友,別把朋友關系帶到公司中,那樣一定錯位,一定糾結,所以,公司不是家,公司就是公司,特別是中國的企業,家里家外本來就不分,再給誤導一下就怕江湖文化更嚴重了。
職業化,是中國企業未來團隊素養的發展的方向,職業化講究的是專業、商業、敬業。專業是專業態度與專業技能,商業講究的是契約精神和交換意識,敬業是達到生命與事業二者合一的人生境界,去美國處理ETS狀告侵權一案,三個股東就這么去了,就這么大吵一通,然后吃了一頓飯,然后就大徹大悟了?這個做的不職業,容易鼓勵某些企業家“靈光閃現”和“小聰明”,職業化的公司絕對不會這么干的,我相信新東方當年處理這種事,包括現在處理股市上的事,絕對不會這么干的,沒有律師等專業人士的參與,沒有各種預案的準備,沒有事前的信息分析與專業分工,靠一頓飯這么大徹大悟?萬萬使不得,職業化、規范化,才能持續化,這是中國企業必須要走的道路。
不是影評,只是從管理看《中國合伙人》,與企業界,咨詢界借電影的話題,談管理上的事,應當講,從《首席執行官》到現在,就沒有什么好的企業題材的電影,其實這個市場非常大,社會意義更大,希望電影界出現更多《中國合伙人》這樣的好影片,給我們夢想,讓我們奮斗,給中國的企業傳遞更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