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奧克斯集團的老板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有讓對手睡不著覺,我才能睡得著!”可見,在激烈的競爭中,有多少企業在想方設法讓“對手睡不著覺”。 那么,誰更容易讓對手睡不著覺呢?從企業內部出來的人!因為沒有一個對手比自己人更可怕。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知己已經很難,知彼更不容易!許多公司為了知彼,不惜重金請專業公司調研,想盡一切辦法從對手那里刺探軍情,若是原先內部的戰友成了對手,這種危害性自然讓人不敢小視。
內部對手”更了解企業的產品
筆者曾任養生堂農夫山泉第一任全國銷售總經理,養生堂準備上農夫山泉項目之前,曾花巨資對競爭對手進行過詳細的調研,因此在設計產品時差異化做得非常好。比如許多水用的是自來水、純凈水,農夫山泉則是千島湖的水;競爭對手的瓶子包裝不是藍色就是綠色,農夫山泉則用紅色使其在陳列中脫穎而出;當競品還在用普通瓶蓋時,農夫山泉則以新穎的運動瓶蓋吸引了大批消費者的眼球。更厲害的是,農夫山泉以“天然水”的概念挑戰純凈水群雄,在業界掀起軒然大波。可以說,這一系列的差異化是農夫山泉成功的基石。
如果說,農夫山泉的成功建立在對競爭對手非常了解的基礎上,那么,這些對企業產品了如指掌的“內部對手”們,他們在設計自己產品時,可以針對原來企業的每一個細節。可想而知,這是多么可怕!
“內部對手”更熟悉企業的技術
技術是企業的核心機密,就如可口可樂上百年歷史的神秘配方一樣。一旦技術被竊,對企業可能造成災難性的打擊。誰更容易掌握企業的技術?無疑,內部人員有更多的機會。一些企業為了保護技術不外傳,與一些核心部門的員工簽訂競業避止協議、技術保密合同,但內部人員帶著技術另立山頭或投奔對手之事仍屢見報端。浙江有一個做機電的企業,其技術部門的人員離開企業不久,一家新的機電企業就誕生了,其開發出的產品技術比原企業的更新更有競爭力,吸引了許多原企業的買家。當新企業的老板數著錢仰天長笑時,原企業的老板則欲哭無淚,仰天長嘆。
“內部對手”更知道企業的市場
當市場競爭趨于白熱化的時候,企業營銷的關鍵在哪里?定位、細分是重要的營銷策略。那種一個產品賣所有市場,期望滿足所有消費者需求的做法已越來越難。很多企業都知道市場定位的重要性,但市場定位策略運用的關鍵是能否精準定位,進行精準定位的核心,則是對競爭對手的了解程度。
內部人員對企業的市場情況自然了然于心,他們更能精確地針對競爭者進行定位,找出市場的機會點。筆者在一家快速消費品企業做營銷培訓時,該企業最困惑的問題是:比他們品牌高的產品與他們打品牌戰,品牌低的產品則狂打價格戰,令他們不知該如何是好。正好從競爭對手那里跳槽過來位銷售經理,他反映對手的市場主要在華北,華東最為薄弱。根據他所了解的情況,我們建議這家企業將市場定位在華東,將原來在華北投入的重兵全部移師華東,在華東做成第一品牌,建立起強有力的根據地市場。果不其然,該企業通過集中兵力打對手最薄弱環節的定位策略,一舉拿下華東市場,并在該市場獲得遠遠超越對手的市場份額。
“內部對手”更熟悉企業的渠道
銷售渠道就好比人的血管,一個完善、暢通、強大的渠道,在今天堪稱企業制勝的法寶。有的公司專找對手公司成熟的銷售渠道,以更優惠的政策銷售自己的產品,此也可謂跟隨者策略。采用跟隨對手渠道銷售產品,最容易成功的當然是原先就在對手公司工作過、與其渠道成員較為熟悉的人員。在這方面,消費品還好些,而直接面對終端使用者的工業品制造企業,則可能因此遭受滅頂之災。
浙江有一家從事汽配生產的企業,因其銷售負責人另起爐灶自己成立一家新公司,用更低的價格將原來的老客戶占為己有,使原公司銷售額直線下降,一年損失的營業額高達60%,這充分說明,作為企業命脈的渠道一旦被對手顛覆,是多么危險。
“內部對手”更清楚企業戰略
有的公司員工越努力倒得越快,為什么?因為戰略失誤。戰術失誤有時還只是局部問題,戰略一旦失誤,往往危及企業的生存!正因為戰略牽一發而動全身,它也是企業的最高機密,一般只有企業內少數人員知道而已。做連鎖專賣的公司最頭痛的往往是專賣店的店址尋找問題,于是有一家企業在全國搜集了各大房產開發商,準備跟其中一些從事商業地產開發的企業結成戰略聯盟,地產商的房產開發到哪里,連鎖店就跟著開過去,這樣就可以省卻許多找店址的麻煩。哪知這家企業的這個戰略合作構想卻被自己內部人員利用,并成了競爭對手,使其費了好大勁找到的戰略伙伴被“內部對手”挖了角,對手搶先一步與房產開發商簽署了戰略聯盟協議,使這家企業的老板只有淚往心里流。
“內部對手”更掌握企業領導者的脾性
在中國,特別是民營企業,一個老板的脾性決定了這個企業的文化、管理特性與今后的發展。許多企業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其因皆為老板的脾性。
有一家民營企業的副總在離開公司時曾放言,他有能力讓這個公司一半以上的主要干部離開原公司改投他的門下。因為他深知原公司老板脾氣暴躁,剛愎自用,聽不進反面意見,干好了覺得是自己英明,干壞了認為是下面無能。因此,下面的干部一個個膽戰心驚,工作毫無激情與成就感,每天感覺“伴君如伴虎”,如果有人振臂一呼,很容易一呼百應。果然,這位副總另起爐灶后,在管理上實施人性化的自我管理,充分尊重管理干部,并予以更多的授權,發揮管理干部的主觀能動性,自然讓原公司人員備感溫馨。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結果原公司的骨干精英果然跑了一半到他那里。雖然這次事件給原公司老板一定的觸動,對自己的管理也做了相應改進,但畢竟是亡羊補牢。
除了上面所述的一些典型事例外,原企業內部人員還對企業的其他方方面面有較清楚的了解,因此也會針對性地采取競爭策略,自然就更容易對企業造成威脅。正如戰場上許多將軍說的:“敵人我倒不怕,我怕的是自己人!”
附文:
“內部對手”的積極意義
人員的流動和競爭的加劇,反而會促進社會的繁榮與企業發展。因此,出現“反叛者”、加劇競爭對整個社會和企業來說,并不是壞事。相反,競爭具有鯰魚效應,能讓企業時刻保持危機感與活力,促使企業在各方面加快學習與改善的速度。
企業間的競爭也能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與繁榮,使企業更容易做大作強。企業的領導者應該看到,可口可樂并沒有因為百事可樂的出現而消亡,反而因競爭者的出現發展速度更快。國內有一家著名的企業,其一個產品一年銷售額近40個億,但前幾年其銷售卻開始下降,什么原因?因為做得太好,競爭對手一個個被其滅掉了。
在享受了沒有競爭一枝獨秀的喜悅不久,市場卻開始下滑,因為市場是需要熱度的,熱度是需要炒作的,沒有競爭后,市場的炒作減少了,消費者對該產品的消費欲望也隨之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專家建議他們到外地另設立一個廠,用另外的品牌,故意與自己競爭重燃戰火,從而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欲望。
競爭的意義不僅限于搶奪對手的份額,更重要的是,通過競爭擴大產品的總體市場容量,市場總容量擴大了,對雙方來說都是一件好事。當搭檔變成對手后,我們不妨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問題:風物長宜放眼量!
附文:
警示“叛逃者”
盡量避免做出傷害原公司的行為。我在企業工作時給自己立下一條軍規:如果要跳槽決不到競爭對手那邊去。比如在可口可樂任職期間,我完全有機會去百事可樂謀求更高的薪水與職位,但我卻去了一家做休閑食品的企業艱苦創業。因為我認為職業經理人的生命在于其個人品牌,而個人品牌主要包括:職業道德與業績。雖然去競爭對手那邊也不能說就缺乏職業道德,但或多或少容易引起一些爭議,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夠自信的話,應該既能做可樂,也能賣休閑食品,甚至房產、汽車,因此我覺得有能力干什么都能成,不一定非盯著老本行。
危機四伏謹慎應對。原公司對“叛逃者”往往會動用一切資源進行封殺。因此,在利用原資源開拓生意的同時,“叛逃者”在企業戰略上應從長計議、謹慎規劃,最好與原公司進行必要的“差異化”競爭,找出與原公司在營銷戰略上的差異,并在產品、包裝、價格、渠道、促銷方式等方面謀求差異化,這樣可避免正面沖突,減少創業風險。事實上,國外許多企業間能避免惡性競爭的主要原因就是采用了差異化策略,如奔馳汽車品牌內涵是尊貴、身份的象征,寶馬汽車是駕駛的樂趣,富豪的賣點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車,因為這三款汽車的不同定位,使他們雖然也存在競爭,卻能使競爭保持良性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