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世紀后期以來,世界逐步形成了一個多極化的格局,一國專制的局面不再,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組織形式的存在使得幾個大國之間形成了相互制衡的局面。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也有所提升。與此同時,地緣政治所帶來的影響也因此而有增無減,國家之間為了資源和國際話語權而產生的爭奪逐漸白熱化,從美蘇問題、朝鮮問題到中東局勢變化皆是如此。
資源的控制權制約著發展的步伐。以近期中東地區局勢為例子,國際資本借助中東地區幾大產油國家突尼斯、利比亞和埃及等的內亂將國際油價推到金融危機以來的新高。一方面國際油價高企,另一方面美元還在貶值。巨大的輸入性通脹壓力壓在新興國家身上。而這種局面也導致國家間為了自身利益而摩擦不斷,地區政治事件多發,貿易摩擦不斷。
面對這種多極化格局下的種種挑戰,中國的策略必將是向“攘內”和“安外”同時靠攏。結合目前的國情,對外提升國際話語權,對內完成通脹治理和經濟轉型就是這一策略的具體落實方式。
說到國際話語權的提升,進入90年代后期以來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包括:
1.在 亞洲金融 危機當中,中國依然宣布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2.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世貿家族的重要成員之一;3.成功在海南舉辦博鰲論壇,提升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環境下的發言聲音;4.05年開始推進人民幣匯率變革 ,推動了國民經濟外向型發展的步伐。
細心地觀察可以發現,以上事件都具有標志性的歷史意義,而且每一個事件的發生都能引領一個階段性的經濟周期。我們再來觀察近期發生的一些事件:
1.2010年年中,人民幣匯率變革 重啟,俗稱二次匯改,在此次匯率變革 之后人民幣升值的步伐不斷加速;2.中國企業的對外并購和收購加速, 工商銀行 收購南非標準銀行股權, 海通證券 收購香港 大福證券 股權,大型的鋼鐵和有色企業出海并購的新聞不斷涌現;3.中國海軍 遠征 成功,順利執行索馬里海域護航任務;4.中俄之間的原油管道通油,這標志著中國和中北亞國家之間的資源合作不斷加強;5.國際社會在朝鮮事務以及中東事務處理當中越來越多地聽到來自中國的聲音。
相比較90年代后期,近年來這些重要事件的發生頻率在不斷加快,這標志著在國力提升的幫助之下,中國國際化的步伐正在提速。
然而,在現代社會中,要想在國際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僅僅靠國力的外向型發展是不夠的,加強金融國際化的腳步是必須的。因此,人民幣和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是大勢所趨。有人認為人民幣和資本市場的國際化會帶來被國際資本操控的風險。實際上這只是事情的一面。我們知道,長期以來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飽受美元的影響,在美元濫發的基礎上,盡量減少美元的話語權是當務之急。對于中國來說,只有在國際市場上提升人民幣和資本市場的話語權才能做到這點。資本和貨幣的強健過程往往需要伴隨著國力的發展,正所謂戰國出英雄,目前的格局正好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雖然人民幣和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需要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才有利于防止風險的發生,可是這在當前格局之下已經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從近期的一系列事件來看,大金融的國際化走向正初露端倪:
1.工商銀行不斷在亞非地區與當地銀行進行股權合作,工行紐約辦事處也已經開業,在中亞阿拉木圖的分行也已經開張;2.中國平安收購比利時富通的股權,標志著保險巨頭國際化步伐開始;3.人民幣境外結算中心的運作在加速,新加坡擬爭取設立運作點;4.人民幣成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的試點在我國廣西等幾個邊境地區逐步展開;5.香港發行人民幣為結算單位的股票。
金融國際化的步伐正在悄無聲息地越邁越有力。面對這樣一個多極化的世界格局,我們對大戰國時期的投資邏輯探討也從金融展開。
來源: 科德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