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
這是一個比較經典的商業故事,筆者稍加修飾,將情景再現如下:
當老太太走近第一個水果攤,攤主非常熱情,“老人家,您好?。≠I點啥?”“我想買點蘋果。”“哎呀,您來的真巧!您看看,這是剛來的紅富士,又大又甜,好吃極了。”老太太笑了笑,走了。
第二個水果攤的攤主也很熱情,“老人家您好,買點啥?”“我想買點蘋果。”“蘋果好啊,營養豐富。您想要什么樣的蘋果呀?”“你有酸蘋果嗎?”“有??!這是剛進的國光蘋果,酸的。”“給我來一斤吧。”買
到蘋果的老太太意猶未盡,又來到第三個水果攤。
“老人家您好!想買點啥?”“蘋果。”“我這兒有各種各樣的蘋果,您想要哪一種?”“有酸的嗎?”“有啊,有國光,個兒大,好吃。順便問您一句,別人都是買甜蘋果,您老人家怎么買酸的呢?”“不瞞你說,我不是自己吃,是兒媳婦吃。她懷孕了,想吃酸的。”
“哎呀,恭喜您了老人家。酸兒辣女,您家媳婦懷的一定是個小子。您這不是買蘋果給媳婦吃,是給未來的大孫子吃呢。”“借你吉言,給我來兩斤吧。”“好嘞。老人家,我的孩子也是個小子,上小學了。當年媳婦懷孕的時候,學了不少知識,從孕期保健到怎么帶孩子,我幾乎成了半個專家了。您呀,路過的時候來聊聊天,媳婦懷孕期間有什么問題,我多少也能給您做個參謀。比如說,蘋果要吃,其他水果也要吃,營養要均衡。”
“好啊。你看我們家媳婦還需要吃點啥?”
故事講到這兒,老太太為什么成了第三個攤的長期主顧,就很明白了。
第一個水果攤的教訓是,不能先入為主。你覺得好的產品,未必是顧客需要的。
第二個水果攤成功的經驗是,了解到了顧客真實的、具體的需求,老太太是來買蘋果的,而且要的是酸蘋果。多問了一句話,買賣就成了。
第三個水果攤的成功經驗是,不但了解到了顧客真實的、具體的需求,還了解到了需求背后的原因,并順勢而為,開發出了增值業務,固定了這個顧客。
同樣都是賣水果的,不同的服務,不同的效果。
上面故事里的第三個水果攤,如果繼續發展下去,會擴展出4個方面的功能:第一,成為一個水果專供中心,攤主可以根據對居民信息的了解,給每一個家庭提供一個水果方案,將方案推銷出去;第二,成為一個傳播健康知識的大課堂,聚集小區里所有關心健康問題的居民,慢慢形成定期的聚會和交流;第三,成為一個信息集散地,他的攤上擺著各個農場的宣傳材料,或者農家樂的信息,有居民想出外踏青、到農家樂度周末,到他這里就能得到相應的信息;第四,可以組織各類健康活動,包括推銷保健品、郊外采摘等。
然后,這個攤主就可以辦一份社區的報紙,題目就叫做“咱們的蘋果”,免費派發給居民,報紙的收益,來自于農場、農家樂的廣告。居民們則將這份報紙稱為“蘋果報”。
這是一條可以走通的路。
#####$$$$$----- 影響111 一戶人家有三個兒子,他們從小生活在父母無休止的爭吵當中,他們的媽媽經常遍體鱗傷。老大想:媽媽太可憐了!我以后要對老婆好點。老二想:結婚太沒有意思,我長大了一定不結婚!老三想:原來,老公是可以這樣打老婆的?。?/span>境界思維:即使環境相同,思維方式不同也會影響人生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