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已經70歲高齡的他,曾坦言現在只愿意做“自己喜歡干的事”,但近來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卻又屢屢將這位古稀老人卷入輿論的漩渦,樹欲靜而風不止。
從“牛王”到“李半城”
瘦長的臉型,小眼大耳,雖然頭發已經花白,但仍修剪成挺拔的短發,似乎顯示出主人強硬的個性。從外表上看,李福成與距他30多公里的那些北京城里的開發商迥然不同,更像是一位忙碌的村支書。
不過,作為福成肥牛的創始人,李福成如今身家已經高達67億,在2016年河北胡潤富豪榜上排名第9位。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李福成曾經談起過自己的創業經歷。他說自己是放牛出身,14歲開始創業,算是改革開放的第一批下海者;第一筆生意是小磨香油,因此還接受了中央電視臺主持人趙忠祥的采訪。到現在,福成旗下已經有5個小額貸款公司、4家典當行,業務涉及餐飲業、食品制造業、食品加工業、養殖業、房地產、礦山、水泥廠,以及物流等。
說起李福成的生意王國,還有幾分傳奇色彩。改革開放后,只上過小學的他,從20歲開始就在當地生產隊的油坊里上班,每天的工作就是騎著自行車,駝著兩只香油桶,敲著梆子走街串巷地賣香油。由于他賣的油不摻假、質量好,所以生意越做越大,幾乎壟斷了全縣的香油業務。
由于做香油會剩下些廢料麻醬渣,李福成從豆餅喂豬中受到啟發,嘗試著用麻醬渣養牛,結果大獲成功。1993年,他正式組建河北三河福成養牛集團總公司,1994年就被農業部授予了“全國養牛狀元”的稱號。到了1996年底,公司的固定資產已經達到5000萬元,出欄肉牛3.2萬頭,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牛王”。
不過,讓李福成成為首富的還是房地產。2002年9月,李福成成立了三河福成房地產開發公司,自稱“專給北漂蓋房子”。受益于社會大環境,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北漂一族買房,很多福成的樓盤一經推出就被一掃而光,上上城青年社區項目更是創造了十個月間銷售55億元的神話。由于采取“大手筆低成本拿地、迅速開發、快速銷售回籠資金”的策略,李福成的項目幾乎占據了燕郊地產的半壁江山,當地人笑言“半個燕郊都是李福成的”,他也因此得了一個綽號叫“李半城”。
李福成經常說,自己“只讀了小學,不會說話”。見過他的人,有的說他“沒架子”、“精力旺盛”、行事低調,也有人說他是“土豪”、“養牛的”,沒有遠見。
不管怎么說,他旗下的福成集團目前已成為一家以農牧業綜合開發、食品加工、餐飲服務、房地產開發、農村建設和改造、金融、商貿、物業管理以及其他項目的資本投資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李福成也已坐穩了“燕郊首富”的寶座。
樹欲靜而風不止
公開信息顯示,李福成生于1946年9月。孔子說“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李福成在接受專訪時也曾經表示,也許再做個幾年房地產就不做了,重回老本行,只養養牛、種種菜。
不過,70歲對于李福成來講似乎注定是難以平靜的一年。
春節后,燕郊又爆發產權風波,多個小區的業主發現自己的房屋無法落宗,導致無法領取不動產證,房屋不能進行買賣交易,已經過戶的拿不到銀行尾款,還清尾款的不能解除抵押,其中福成小區涉及的人員多達7000人左右。
此外,福成集團下屬的隆福物業還曾爆出強制收取裝修押金、暖氣押金、水電燃氣卡押金,要求業主使用他們指定的裝修公司,必須使用福成的沙子水泥,業主自己購買的,物業不讓進小區等等。
更早前的2007年,有媒體報道李福成的二兒子李高啟糾集30多名地痞流氓公然持械毆打,致使三名公安干警重傷昏迷。當年9月,李福成不得不親自召開記者招待會,對此事進行澄清。他表示,作為生意人,自己只想本分地經營事業,遠離是非,因此此前采取了沉默的態度;但沒想到事件居然愈演愈烈,再強悍的企業也無法承受一而再、再而三的誹謗。
多年來,李福成的房地產生意已經與燕郊的發展深深融合到一起。有業內人士評價說,燕郊在加速推進城市化過程中有李福成很大的功勞,福成地產開發的項目,在低價格的基礎上,為助推燕郊樓市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而當被媒體問及福成的下一步發展方向,是否有意在北京或者其他地區拿地,實施全國擴張時,李福成也是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不去北京、堅守燕郊,回報家鄉人民”。
近年來,外界紛紛指責燕郊地產寡頭壟斷問題嚴重,市場封閉,從來沒有外地房企進入過。2014年8月,河北省政府曾經派出調查組調查三河市土地問題,包括三河市副市長劉寶來在內的多名三河市官員被調查。
地產專家、中國城市產業發展聯盟主席陳寶存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燕郊樓市確實存在本地開發商壟斷的問題,但這是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2004年土地招拍掛制度實施以前,環京區域“沒人看得上,給誰都不要”,因此很多土地都被當地政府以協議出讓的方式“攤派”給了本地開發商,這在當時是符合法律規定的;只是近兩三年來,北京市場發生了深刻變化,沒地了,大家才開始把目光投向環京區域,環京區域的樓市才開始熱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