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生堂在中國的困惑與希望
資生堂此前主要在百貨店和專賣店以面對面的方式銷售高價位化妝品,但計劃今后在中國國內6000家超市投放低價位產品,以擴大銷售渠道。資生堂的中國業務自去年中日關系惡化以來,一直陷入低谷。
資生堂此前主要在百貨店和專賣店以面對面的方式銷售高價位化妝品,但計劃今后在中國國內6000家超市投放低價位產品,以擴大銷售渠道。資生堂的中國業務自去年中日關系惡化以來,一直陷入低谷。
過去半個月時間,包括安踏、李寧在內的多家運動品牌的半年報陸續出爐:安踏營收33 7億元,同比下降14A;李寧上半年營收29億人民幣,同比下降24 6%。安踏的營收跌回到了2010年的水平,李寧更是跌回到了2008年。在經歷了近20年高速增長之后,國內運動品牌們的好日子終于走到
品牌是生產者、經營者為了標識其產品,以區別于競爭對手、便于消費者認識而采用的顯著標記。品牌可以是名稱、術語、記號、象征或設計,也可以是上述若干因素的組合。
一些品牌現在都意識到在營銷傳播過程中兼顧男性和女性目標客戶的重要性,譬如諾基亞、摩托車品牌哈雷·戴維森(Harley-Davidson)和法國酒業巨頭保樂力加(Pernod Ricard)—擁有的品牌包括芝華士(Chivas Regal)和絕對伏特加(Absolut)。雖然對于這幾個品牌而言,它們針對女性目標
如何打造世界品牌?“營銷大師”和“策劃高手”們忙不迭地為企業指點迷津,各種各樣的品牌理論就像流行的時裝一樣,急功近利的企業猶如缺乏底蘊的婦人,急不可耐地一套套地試下去,又一套套地脫下來,哪一件都不稱心。所造的品牌要么是起不來,要么是剛有點起色就很快倒下
自李寧簽約韋德起,他們組建了獨立的項目小組,打破了此前的設計、測試、生產周期,在短短4個月時間內推出了一款堪稱精品的球鞋。李寧在簽約前后也集中了大量資源對韋德的系列產品進行推廣、營銷,從目前來看,大致也達到了預想的效果。但是,這都不能掩蓋這家公司
品牌可以明確以企業現狀可獲取的外部資源,包括可選擇的外部合作伙伴的范疇,依據企業的實際,制定出著實有效的品牌發展規劃。從營銷鏈的視角來看,品牌管理不僅要搭建外部營銷平臺,同時也要搭建內部營銷平臺。通過與各職能的協調實現以品牌為核心的企業內部作業規范
是堅持自我,推進品牌戰略做好穩步發展,還是被外資巨頭收購,借以實現可能的騰飛夢想,這是擺在很多本土品牌面前的一道難題。這道難題對于國內多而不強的日化行業而言,尤其值得深思。
國內的線下折扣巨頭商品折扣做了10多年也才不過20-30億的銷售。既然品牌折扣的模式天然地更適合線下,那么為什么國內的折扣市場仍舊處于支離破碎的狀態,沒有出現線下品牌折扣巨頭呢?
要想理解這個規則,首先需要定義“品牌”。絕大部分人認為品牌由一些外部因素組成:品牌名稱、LOGO、標簽、也許還有聲音的元素(例如英特爾的“嗶嗶”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