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晚,上海黃浦江碼頭,絢麗的燈光、迷你的小酒臺、美女DJ打碟,這個充滿小資氣息的派對,是國產汽車制造商奇瑞的新車發布會。
“此前奇瑞并沒有形成國際化的標準流程,現在就是要改變一切。”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的這番話主要談及產品領域,但在上述的環境下講出,也頗為應景。
然而,這種改變卻并不容易。奇瑞汽車營銷公司總經理黃華瓊對《英才》記者表示,始自2012年底的戰略轉型,包括研發、制造、采購、營銷領域都在逐步調整,奇瑞正在形成一個具有國際化標準流程的大體系。
此次轉型,奇瑞是在反思過去的16年,最終得出“回歸一個奇瑞”的思路。今年推出的兩款新車都是整合資源后的產物,它們成功與否將是檢驗企業新體系建設的關鍵。
路徑糾錯
談起“轉型”,尹同躍回憶,在2007年100萬輛慶功大會之后,他就意識到轉型的重要性。
不過當時“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戰略思路,確實讓奇瑞嘗到了甜頭,2004—2010年,奇瑞年銷量從8萬輛增長至68.2萬輛,雖然2008年因金融危機有小幅下滑,但因國家產業刺激政策,2009年奇瑞又恢復高增長。
與此同時,奇瑞基于“品牌向上”的考慮,2009年又提出“多品牌發展”戰略,推出奇瑞、瑞麒、威麟和開瑞四個品牌,并規劃出了30余款新產品。
但業內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對《英才》記者表示,無論是多車型,還是多品牌,其本質依然是通過更多的品牌和產品占領市場,這一目標是沒錯,但路徑卻走錯了。
尹同躍也承認錯誤:“急于求成使我們的研發、產品及渠道資源都相對分散,我們現在不再追求速度和規模,而是從指導思想,組織架構等各領域徹底變革,統一流程,突出奇瑞技術特點。”
對此,黃華瓊介紹,目前研發走在了最前面。在新的體系中,奇瑞放棄逆向研發思路,全部正向開發。
實際上,此前包括奇瑞在內的自主品牌在開發車型上主要是逆向開發,即看到人家哪一款車好賣,就把車拿來拆解,畫出圖紙再造車,再到市場找消費者。不過這種方式無法在前期控制成本,當成本高企,品牌又達不到高度時,將會挫傷品牌和企業。奇瑞以往的轉型并沒有對此改變。
而正向研發最大的好處就是,奇瑞可以從開發源頭上對未來的產品價格進行控制,如豐田的精益生產一樣。根據尹同躍的想法,正向開發將來會逐步變成奇瑞的一個管理理念,針對以往的產品,奇瑞也會逐步建立起這樣的整套管理體系。
但黃華瓊坦言,這種轉變在初期是很艱難的,但當第一款產品出來后,依據同一標準,以后的產品將會很快出來。經過更新后,2016年奇瑞全新的產品系列將會形成。
盈利待考
如同“一個福特”理念一樣,奇瑞在三年的臥薪嘗膽后,終于將“多品牌戰略”否定,將除開瑞外的其它品牌劃分至奇瑞母品牌旗下,開瑞剝離到奇瑞控股旗下。
奇瑞的轉型剛剛有產品問世,見效益的時間現在還未可見,不過奇瑞已為自身提出了盈利目標,即公司中期利潤率目標為5%左右,但尹同躍也并未透露具體時間。
上述專家對此表示,奇瑞的確擁有轉型的決心,但現在并沒有把握。因為奇瑞的問題涉及從研發到銷售的各個環節,品牌和技術的提升更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這些都需要奇瑞付出巨大的時間成本。
從目前的銷量、盈利來看,奇瑞還未走出困境。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奇瑞一共賣出了22.28萬輛汽車,其中除了QQ、奇瑞E5和風云2,其它轎車車型銷量均出現大跌。而且雖然QQ可以進入微車市場前三名,但該級別車型的市場份額僅為4.1%,且利潤微薄。以往自主品牌“老大”的排名已經跌至了第六位。
銷量下滑的同時,其企業盈利更不理想。據公開資料顯示,自2008年起,奇瑞一直依靠政府補助才能盈利,如果扣除該項,奇瑞近五年的營業利潤實際分別為-1.56億元、-5.61億元、-6.14億元、-4.15億元和-3.4億元。此外,由于借款額度的逐年攀升,奇瑞的資產負債率也常年超過70%。
業內普遍認為,奇瑞現階段主要依靠非主營業務收入(包括政府補助、索賠收入、處置固定資產凈收益等)產生利潤,這對其今后發展很不利。而且奇瑞除了在研發成本和營銷成本方面的巨大開支外,近幾年在財務成本和管理成本上的開支增大,也是其營業利潤持續虧損的關鍵原因。
黃華瓊對此坦言,雖然銷量下滑,盈利預期不明,但為了追求品質和企業的長遠發展,奇瑞甚至不惜跌出前十名。但奇瑞今年的目標一定是保增長,而體系建設的成果,要到2015年后才能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