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央行接連釋放明確“偏緊”信號。繼10月16日發布就當前貨幣信貸形勢答記者問時明確警示“貨幣信貸擴張的壓力仍然較大”;17日在公開市場暫停14天期逆回購后,22日央行再度對7天期逆回購“詢而未發”。央行或已在釋放逆回購操作階段性退出、流動性管理轉向中性偏緊的明確信號。
顯見的是,央行16日就當前貨幣信貸形勢答記者問的新聞稿中就明確表示,近期貸款增速相對還是較快,特別是在外貿順差繼續擴大、外匯大幅流入的情況下,貨幣信貸擴張的壓力仍然較大。而2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9月外匯占款創5個月新高,可見央行并不是無的放矢。
從目前央行在貨幣政策上的立場看,已經從“寬松”向“中性偏緊”的方向轉變。自6月份流動性驟緊的局面過去后,央行對流動性一直非常“呵護”。但現在外匯資金開始重新流入,央行就選擇此時在流動性管理上進行反向操作,以此實現對M2(廣義貨幣)等指標的調控目標。
同時,10月22日證券交易所發布公告,從23日起暫停證券融資買入,A股市場以接連兩個交易日下跌,指數回到2200點以下做出了回應。
無獨有偶,今年上半年,銀行貸款增速快,放款勢頭非常猛。與此同時,上半年社會融資總量也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問題是,信貸環境的寬松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卻相當有限。信貸并未用于支持實體經濟活動,而是在金融體系內流?動。
這就是為何決策者已采取措施減緩信貸迅速增長,同時收緊有關金融系統內非常規、非審慎活動之政策的原因,包括銀行間債券回購交易和理財產品中的非標準信用產品。另一個事實是,目前國內實體經濟負債率偏高,企業資金鏈嚴重透支。以上市公司為例,70%的負債率非常普遍,而且上市公司連續3年現金流下降,而市場利率水平高企。由于過多的錢都進入了房地產領域,因而央行收緊錢袋子,顯然是要把這部分錢逼出來,并且顯示出其讓銀行去表外杠桿(影子銀行)的決心。
6月份,中國制造業經理人指數(PMI)初值下降0.9個點至48.3,創2012年10月份以來的新低,經濟整體表現疲軟。出口訂單的情況更糟,該項指數大幅下滑至44,為2009年4月以來的最低值。而此時恰逢中國銀行體系今年的第一次“錢荒”,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最高曾達到史無前例的30%,7天回購利率最高曾達到28%。而在近年來很長的時間里,這兩項利率往往不到3%。在經歷短暫的流動性危機后,隨著央行貨幣政策的階段性寬松,今年7?9月,中國經濟經歷了一輪短周期的觸底反彈。而在接下來的10月以后,形勢恐不容樂觀。
外匯占款的大幅增加以及房地產市場的反彈,地王的再次涌現,中國經濟再次面臨通脹壓力和貨幣在金融體系中“空轉”的問題,使得央行采取階段性緊縮政策在所難免,未來資本市場的反應和實體經濟的前景又將面臨一次短期調整。實體經濟領域除房地產外新的增長引擎的出現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必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階段未完成前,中國經濟的發展將無法擺脫“池塘里水和魚”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