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著名的商學院教授在一次會議上說:中國的民營企業平均壽命不到3年、跨國公司的平均壽命是40-50年,因此差距巨大。我覺得,這種比較有點驢唇不對馬嘴,因為不到3年壽命的中國民營企業平均的是全國大大小小數十萬家中小企業的結果,而跨國公司是已經長成了碩果的國外企業,要比較也要比較美國、歐洲、日本大大小小各類企業的壽命。要不然,你怎么比都覺得中國民營企業是問題大大的,因為你比較的是幾個40多歲的成功商人和20幾歲剛剛開始擺攤的一大批小攤販。
我現在不大關注這種拼平均壽命的學術比較,我倒關注中國民營企業尤其是家族企業的未來。在我看來,中國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大可能出現真正意義上基業常青的家族企業,無論是華為、娃哈哈,還是新希望等,尤其是新一代的家族企業家。
原因很簡單,家族企業的本質在于家族,家族的本質在于子女眾多,優者和愿者繼承。
在中國目前計劃生育的政策下,即使有些企業家偷偷的多生了兩個也無濟于事,一旦遇上不愿意繼承父業或者無能力繼承父業的(這種情況反而是正常的),家族企業瞬間變換門庭或解體。美國、歐洲、日本的家族企業就是先例。美國諸多家族企業改換門庭幾乎都不是家族的主觀意志而是客觀上不得不的事情。
中國的歷代王朝垮臺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子們太少或者優秀的皇-全球品牌網-子匱乏!
因此,富二代是否繼承父業將家族企業發揚廣大是個被炒作起來的話題,沒有多少實質內容,你非要下一代繼承自己的事業是不是比高考還殘酷的事情?你得允許他們有點別的選擇吧。
中國會出現很多創業家,但很難出現能夠基業長青的真正意義上的家族企業,目前鼎盛時期的家族企業發展的結果非常可能是更加社會化的多元股權企業。
哈!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國有企業有其存在的社會經濟價值,至少比家族企業的存在更加具有持續性和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