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孟慶祥
2019年統計數據,GDP總量大約100萬億,其中第一產業70467億,制造業31.7萬億,建造業7.1萬億,第三產業53.4萬億。
所謂第一產業就是農林牧魚礦,是從自然界中取得財富的產業。第二產業是制造有形物品的產業,包括制造和建造。第三產業是服務業,制造無形產品和服務的產業。像軟件公司就是第三產業。飯館盡管也有有形的飯菜,但其價值主要是服務創造的,也算第三產業。
由于GDP總量是100萬億,每個產業的萬億數,就是占GDP的比重。中國的第二產業占比還是高達39%,服務業53.4%。而發達國家基本上第三產業占比會在80%左右,第一、第二也就是有形物品的產業占20%左右。
中國制造業按現在的匯率換算成美元大約4.9萬億美元。位列2、3、4的美、日、德制造業的產值分別為2.36,1.09,0.8萬億美圓。中國制造業產值已經搞過后面三個總和。到2025年,中國制造產業可能占全球制造的一半,再增長實在增長不動了。
制造業的所有產品都便于運輸和貿易,服務業的相當多產品具有本地屬性,無法運輸。所以,制造強國總體上容易形成貿易順差。
一方面,中國制造份額已經非常高,增長潛力不大。另一方面,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萬美元,再增長都要靠服務業增長這是普遍規律,不可抗拒。
人們頭腦中,尤其是大多數國人頭腦中,認為服務的GDP都是虛的,只有制造業的有形物品和建造業的樓房道路更真實。這其實是一種偏見,將來GDP的增長主要是無形的產品和服務的增長。
以前我沒整明白無形的服務業咋增長啊?最發達國家有的服務品種我們都有了,我們下飯館、雇保姆、上醫院、上學等等比很多發達國家起碼不差,那服務業咋增長呢?好像也沒啥空間。
最近我貌似搞明白了一些端倪。請看下列事實:
今年春節檔票房78億,比2019年增32%,其中96%是國產片。2012年,《泰囧》是第一部票房過10億的電影,現在過10億已經稀松平常。2004年,《功夫》里面客串的馮小剛說我干什么都不會拍電影,星期天電影院里一個觀眾都沒有。十多年的時間,電影行業已經滄海桑田。
騰訊這種做游戲,賣虛擬道具的業務已經非常壯觀,沒有看到增長的天花板。
現在,許多家庭在孩子各種教育、補習班花費驚人。
相當多的服務行業已經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總體來說,服務行業的發展有這樣一些規律。
第一, 推而廣之,推高買貴
電影、游戲、飯館、旅游等行業都呈現出消費群體很多,消費金額大的特征。即推而廣之又推高買貴。
中國人均GDP增加,必然是由人直接進行服務的行業如培訓、保姆、理發、法律等等價格逐漸升高,和發達國家的模式靠攏的趨勢。
以前,買一臺彩電3000元,現在已經2000了。但看電影票漲了很多,理發,小孩上補習班價格漲了很多。制造業因為效率提高,人均產出更大,2019年和2013年相比,制造業的就業人數從1.92億減到了1.72億;服務業就業人口從1.63億增加到2.1億。同期,制造業產值從21萬億增加到31萬億。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從26萬億增加到53萬億。
由于絕大部分服務業都是手工勞動,很難提升效率。制造業是靠勞動生產率提高創造更多的價格,而服務業主要是靠推高買貴。這樣不同工種在整個社會分工體系中的收入才是平衡的。舉個例子,大家都能感受到這些年漲價最明顯的就是保姆這個工種,這個過程將是今后的常態。
服務產品推高買貴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掙得多花的多,更大的比例花到服務上面,社會解決了更多的就業,整個社會就是平衡的。
但讓消費者接受更高的服務價格,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也需要消費者手里有錢。小明是個理發師,他十年前月入5000,現在月入15000,但小明小孩上學,維持生計所需服務的價格普遍上漲,這個經濟邏輯就閉環了。
產業種類眾多,還包括大量的國際貿易和分工。誰把這個平衡把握好了,誰的經濟就順溜,否則就會失衡。
美國制造業的產值不及我國一半,但他的服務費用高,服務產值大。他的經濟并不是虛,而是,事務更容易出口,服務多為內循環,具備循環。那么,美國這種經濟結構必然長期逆差。但有大量的國家都想往美國輸入廉價商品,美國自己生產的農產品由于效率高,也非常便宜。美元是實實在在的硬通貨。
但基本邏輯層面,美國長期逆差的規律很難改變。現在總逆差已經累積到13萬億美元了,將來以什么形式結局和清算還是一個謎題。
第二, 小機會眾多,大機會較少
除了金融、互聯網服務具有集中化的特征。大部分服務行業天然分散,誰都占不了很大的比重。
服務業天然更容易消耗勞動力,不容易被自動化和機器替代,勞動效率難以提高。
少量的自動化服務行業,如互聯網服務,金融服務就特別容易上規模,掙大錢。
所以,你會看到,任何容易上規模的,具有集中性質的行業都擠破了頭,搞成血海也要往里殺。美團等互聯網服務的估值高過天,電動汽車人腦子都快打出狗鬧了,但資本青睞,這是有道理的,這個道理不一定準確,所以,估值之類的會劇烈波動,里面潛藏著巨大的賭博機會。
第三,服務行業發展需要用戶習慣改變,經常需要人的代際更換
滿大街都是送盒飯的,現在送盒飯的騎手高達700萬人。叫外賣送餐已經是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但我一次都沒有叫過外賣,要想吃飯管到下去邊上即可,為啥叫外賣呢?
叫外賣這種習慣的養成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但中國人年輕人多,愛嘗鮮,新品種的服務推而廣之比很多發達國家容易許多。這么一個小小的民族性的差別,我覺得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速能夠保持較長時間的主要原因。
消費服務比消費有形物品的習慣難以養成,需要社會收入結構,供給雙方磨合時間長。這是制造業通常率先發展的一個內在原因。但中國服務的消費習慣形成速度比較快。
第四,服務經濟并不是虛,和有形物品是一樣的
中國有形物品的消費越來越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人均肉、海鮮、蛋的消費和發達國家差不多,只有奶消費的比較少。
比較大一點的城市,汽車、家電等耐用品的消費已經和發達國家類似。
很多人認為服務創造的GDP是虛的,其實,GDP不管是有形還是無形物品都是一種貨幣現象。假設中國人均有形物品消費和日本一樣,但中國人均1萬美元,日本4萬美元,日本人均多出來的3萬美元吃飯館更貴,上學、醫院、旅游、理發、顧保姆更花錢。但日本這種GDP結構必然有更多的人從事服務業。每個人必然都比中國人更有錢,也更花錢。
但你無法說日本的錢更虛。因為錢的邊際效用不斷下降是必然的。早餐幾塊錢吃包子已經挺好,再多花十倍的錢也好不了太多。無論一個國家的人均GDP多么高,最終總體上也是收支平衡的。必須有更多的錢才能支撐更多的人生產無形的服務,這是經濟走向發達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