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大部分的企業高管,其職業生涯,大抵不外乎從被標簽為“聰明人”起步。說這話的原因是,當年我就是因為能把效率最大化而被從技術崗位提升上來的。
做個程序員,能夠同時處理如下幾件事:編程、編譯、改錯、寫文檔、做界面、測試,當時的秘訣是“并行處理、時間片、優先級”。實際上跟計算機CPU運行的原理是一致的。
被提拔做了管理者之后,以“破天下之至巧者以拙”為本,更要求自己比一般的人勤快一些。如曾國藩所說“百種弊端,皆由懶生。懶則弛緩,弛緩則治人不嚴,而趨功不敏。一處弛,則百處懶矣”。
也漸漸發現,當時周圍的很多職業經理人,都是以能長期作戰,才略異眾,亦且精力過人為榮。
職位上去了,發現以前的CPU原理還依然奏效,處理規劃、組織、計劃 人員、分配資源、指導、掌控、裁決、協商談判等事情,運用這一原理,效率和效果都不錯。
被提拔做高層之后,發現光是像CPU那樣高速運行還不夠,還要多一個學習的維度,就是怎么領導別人。
1999年我被內定為集團內一家新成立的公司的一把手,當時跟著我的有三個骨干,他們集體“反水”,要求集團在我和他們三個之間做選擇題。
對于一個年輕的領導者來說,這事兒特別令人難受。為什么我追求結果最大化,并且帶頭執行,同時從嚴要求下屬對細節、質量的把握,他們不認同?
我的德國上司,以“沒有人可以要挾公司”為由,開除了他們。我卻因此開始反思,該拿什么來讓下屬追隨而一起前行,才干嗎?勤奮嗎?效率和效果嗎?嚴厲嗎?
顯然不夠。
于是除了惡補總經理學、情商、領導力等諸多武功外,我也開始觀察當時的德國上司艾科, 試圖發現和總結一批人心悅誠服地跟隨其后的原因。
我發現艾科很少用錢的手段來籠絡別人,相反,他還有“吝嗇”的美名,也不用權謀,真正的不用私惠,而以大德,馭將之道,貴推誠,不貴權術。
他總能和下屬一起,商討和挑戰目前的做法,然后激發大家去想象和認同我們共同的未來。每周的周會,無數的一對一對話,他極盡所能讓我們每一個人,除了擁有我們所需要的能力和資源,來達到我們所被分配到的目標外,還讓我們的心,始終充滿了所需要的心理能量。
艾科的工作,并不如我們那一批年輕人勤奮,我們當時常年平均下班時間為晚上十點半,而我觀察他差不多每日 七到八點就回家了,社交、字畫、中醫、中國古董、雪茄、紅酒,他的愛好似乎是一樣不能少。
后來幾年,我才明白艾科的愛好,是一個很好的減壓和維持心理平衡的方式,要讓下屬和別人充滿心理能量,領導者本身,必須擁有和維護穩定、綿長的力量。
回想起從艾科身上,我學到的不僅僅是如何做領袖,更是如何視企業為己出,做一個企業家。
一個德國人,僅提了兩個手提箱來到陌生的國度,幾年間把幾個人的公司,變成橫跨亞洲運作的集團公司,培養了一批年輕的領導人,自己下班還會親自去關公共部位的燈和空調,日常費用不舍得花銷,不像個職業經理人,倒像公司是自己開的,不斷地想要把公司的商業前景做大做強。
巧合的是,從《領導力挑戰》的作者、美國人Kouzes和Posner花了25年研究領導力得出的結論看,艾科的所有舉動都符合其結論——領導力無關領導者個性,而是領導行為,更是“可信度”,意味著領導人相信并始終在其所言、所行中保持一致。
Kouzes和Posner開發出了五個典型領導力行為,被世界上很多的大公司、商學院所采用,我曾經在西點軍校領受過他們的領導力課程,基本上也是基于這五個典型行為:挑戰目前,激發共同的遠景,賦予他人行動的力量和能力,鼓舞人心,以身作則。此外,西點軍校的領導力行為,還增加了“增強組織的價值觀及信仰,培養下一代的領袖”兩個。
有老板如此,何其幸也,發出這聲贊美的時候,我也立下了自己的目標。
(作者為前貝塔斯曼旗下歐唯特信息系統中國區CEO,現為拿諾軟件CEO,上海交大-馬賽商學院AEMBA在讀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