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開始了比拼硬實力的時代
夏商西周的政治需要神權背景,戰國則開始了誰拳頭硬誰說了算的時代,最后要消滅對手,只剩一個強國
戰國在中國歷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簡單地說,遠古時代的政治文化形態結束,上古時期的歷史文化形態開始。它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代。例如在政治上,夏商西周的政治需要神權背景,戰國則開始了誰拳頭硬誰說了算的時代。
西周建國,周武王伐了商紂王以后,對周公說,要在今天的洛陽建立天下首都。周人是陜西人,可陜西人為什么要到洛陽來建立天下的首都?那是因為在當時人的心目中,那里是天下的中心。祭祀、上供,離老天爺最近。這是一個舉輕若重的大決策。周人戰勝了殷商王朝,掌握了大權,天下人就都看著你。你勝利了,就意味著你一家一姓勝利了,可以作威作福了嗎?周武王這個人很聰明,他對周公說,我們把都城建在天下的中心,大家祭祀上天,燒香、上供,距離都一樣,大家都走同樣的路程來到這兒敬奉上天。將首都建立在這樣的地方,就意味著我的政權,不專門屬于我一家一姓,我依靠的是天神,代表的是天下,周王朝是屬于天下人的。
但是,戰國時期三家分晉、田陳篡齊以后,天下的諸侯們像七匹狼在荒原上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最后就是你看著我是肉,我看著你是肉,大家都磨著牙,舔著嘴唇。這個時候就是制度的競爭、智力的競爭、力量的競爭,軍事、政治、經濟所有方面的競爭、競強,最后要消滅對手,只剩一個強國。自此,歷史進入了誰拳頭硬誰說了算的時代。這就是戰國的承前啟后。
五國合縱,就能生存下去嗎?
在秦惠王眼里,五國合縱不過是拴了腿的五只雞
戰國大體上分幾個階段?有不同的分法。簡單地說,戰國第一個階段,是七雄誕生并且變法圖強,其中尤以魏文侯圖霸為代表。
有學者以三家分晉和田陳篡齊作為戰國時期到來的標志。同時,還有南方的楚,西部的秦,北部的燕,這就開始進入到七雄并立的時代。而戰國時期有聲有色的大戲就從魏文侯的改革開始。正因為魏文侯的改革,吸引賢才,戰國早期歷史中心就在魏。魏文侯手下賢才眾多,能興霸道,圖霸、圖強,實力大增,向東打,威脅了齊國,所以齊威王也開始興賢,任用鄒忌,還用了一個很重要的大軍事家孫臏。在齊國,文有鄒忌,武有孫臏。所以,齊威王時期開始形成顯赫的聲勢。
魏文侯向西擴張,刺激了誰?刺激了秦。秦就開始了商鞅變法。秦國變法完成了,馬陵之戰也打過了,魏國的強勢就給比下去了,戰國史就進入到下一階段,即合縱連橫時期。
合縱連橫時期是怎么回事?我們看地理、看地形,韓趙魏就是今天的河南、山西、河北一帶,正好是當時的天下中心地帶。韓趙魏,所謂的三晉,北邊有燕國,西邊有秦國,南邊有楚國,東邊有齊國。其實從地理上看,當時這些國家生存都比較難。所以這時候就產生了合縱連橫,主要以魏國為軸心。
什么叫合縱連橫?南北為縱,東西為橫。連橫就是秦國聯合任何一個東方小國,拆散其他國家的聯盟,從而給秦國創造機會。因為秦國在西邊,其它各國都在東邊。合縱是什么?合縱就是中間韓、趙、魏,再加一個中山國,再加一個北邊的燕國,因為燕國這會兒也不強,這幾個國家團結起來,東邊可以對付齊,西邊可以對付秦,南邊可以對付楚。
合縱連橫實際上是一種外交政治,已經流于次等了。第一次合縱連橫是東方韓、趙、魏加中山、燕五個國家團結起來,準備要打秦國。秦惠王,就是殺商鞅的那個人,當時就對這所謂的五國合縱說了一句話:連雞不能俱止于棲。說這些國家,別看他們聯合,就像一群用繩子拴了腳的雞,不可能一起跳到棲息的木頭上去。貌合神離的諸侯,根本就不會步調一致。
秦惠王確實把合縱的把戲看穿了。五國沒有這樣的大智慧。聯合辦事,相忍為上,凡是人群,只要聯合、協作,就得有寬容、忍讓的氣度,這是很高的德行。另外,還要公而忘私。五國合縱為什么?為最大的利益。那么什么是五國的最大利益?就是生存下去。但是,五國的君主沒有這樣的心胸和智慧。或者說,要求五個君主都有這樣相忍為高的心胸,不做害群之馬,不做敗壞大局的事情,這太難了。秦惠王老早就看到這一點,給他們起了小名:“五只雞”,而且是拴了腿的雞,飛不到一塊兒去。結果,公元前318年這“五只雞”來了,打到了函谷關。秦國一出兵,盡是偽軍,盡是豆腐渣兵,真正出力氣打仗的只有韓趙兩國軍隊,結果當然是敗了。
魏文侯改革,國家很強大,到了梁惠王不思內政改造,兩次被齊國打敗,于是就開始圖謀連橫。最終的結果,還是失敗。這時候三晉這堵墻倒了。一個國家要在那樣的時代生存,內政不行,想靠外交的聯合立身,就很危險。當時為什么列國都怕秦國?是因為商鞅變法后,秦國體制強盛。這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教訓,就是在這種弱肉強食的時代,要想生存下去,必須要把內政改造好。怎么改造好?你要適合這個時代,根據這個時代的需求打造你的體制,靠外交、靠合縱連橫、拉這個打那個,其實是僥一時之幸,那不是真正強盛之道。
“遠交近攻”,搞恐怖主義,能成大事嗎?
趙國上層犯錯誤了,貪便宜最壞事;派刺客,搞恐怖主義,都是敗招
之后還有張儀欺楚,還有白起破郢,楚國的大勢就去了。接著就是范雎入秦,提出“遠交近攻”,是秦國連橫策略的新變化。范雎年輕時在魏國受過大欺凌,人格極端扭曲。但這個人智商極高,提出“遠交近攻”大策略。
于是,秦朝開始大舉向東方“近攻”,首要目標就是地域相連的韓國。這就引發了長平之戰。在五國合縱失敗后,趙國實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變革,軍力很強。長平之戰發生在上黨。上黨地區是山地,為太行山的一脈,把上黨占了,登上太行山就可以俯視東方平原。所以說,上黨爭奪戰就成了東方諸侯跟秦國的一個焦點。上黨地區北邊屬趙,南邊屬韓,兩國相接,秦國進攻韓國的上黨地區,上黨郡守馮亭死不降秦,轉而投向趙國,就把一個大燙手山芋交給了趙國。
不幸的是,趙國上層犯了錯誤。趙國上層的結論是接這個燙手山芋。“四大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說了話,他說我們打一年戰爭,不一定打出上黨這么一片土地來,現在有人白給我們,這不是大便宜嗎?
貪便宜最壞事。老子說過一句話,非常有智慧,就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你要只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你準是個笨蛋。“有便宜不占是笨蛋”,這樣的心思才是典型的笨蛋思維。這個時候,趙國的“笨蛋思維”占了上風。
戰爭爆發,之后進入相持階段,趙將廉頗和秦將王龁對陣,對陣了大概兩年。趙國犧牲了幾位副將,傷亡不小。結果朝廷就有人唧唧喳喳,不信任大將廉頗,要把廉頗換了,換上一個紙上談兵的空頭理論家趙括,趙國軍隊最后以慘敗告終。
合縱連橫以后,東方列國就開始派刺客了,就開始出現荊軻刺秦王,那都是敗招,靠搞恐怖主義怎能成大事?
最后,我們總結一下秦國的強盛。那就是要有兩百年的智慧,要站得高、看得遠,看兩百年才能把事情說清楚。秦國強大主要是因為它的體制,它的體制本身就是一個兩百年的格局。他把民眾求富貴的心思跟戰爭聯系起來,你到東方給我打仗,打勝仗了換土地、換富貴,所以它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戰爭資源,這是一個強盛的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