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江
浙大管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青年學者特聘教授,湖北省楚天學者特聘教授,現任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工商管理學科評議組委員,浙江大學企業組織與戰略研究所所長。從事戰略管理、創新管理等領域的教學研究工作。
任何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要走向全球,都面臨外來者劣勢和后來者劣勢兩大顯性難題。東道國企業對外來者有先天的排異性,要融入東道國會比較艱難,這稱為外來者劣勢。不管是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去投資,或者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去投資,都會遇到外來者劣勢,這種普遍性的外來者劣勢來源于文化沖突、制度沖突、價值觀沖突,這就像人體免疫系統的排異反應一樣正常。
還有一種顯性存在的困難是,領先企業作為現有市場的在位者和規則制定者,一旦有后來者要搶占其地盤,甚至改變其原先的規則,當然也會排斥,這稱為后來者劣勢。
這兩大屬于顯性劣勢,已經為走出去的企業所認知。但對于中國企業而言,除了要解決以上兩個顯性劣勢外,還面臨三大隱性劣勢:來源國劣勢和原有優勢的劣勢,產生由此帶來的合法性劣勢。
來源國劣勢
來源國劣勢對于我國的企業挑戰非常大。西方很多國家至今不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不認同我國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只要我們的企業走出去,就審查企業的所有制性質。由于價值觀的差異,西方企業、政客和老百姓就會把這種價值觀差異轉移到對企業的認知上,這種隱性的認知沖突是最要命的,他們總是戴著有色眼鏡來看中國企業,這種根深蒂固的認知就會阻礙并購后的管理行為、治理體系、文化協同。
比如,近期,《紐約時報》直指中國企業福耀玻璃在美工廠存在用工、安全和文化沖突等問題。然而,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說:“《紐約時報》并沒有到福耀工廠參觀,沒有采訪現場工作的工人,而是在外面找一些被解雇的員工和工會積極分子,帶有一定偏見。” 他更指出,“這篇報道有40%的內容并不屬實。其實辭退員工是很正常的企業行為,美國企業也一樣裁員,一樣辭退員工。”這就是我們的企業走出去的困難,這些困難恰恰來自西方媒體的價值觀認知和思維慣性。媒體之所以如此報道,內因是中國企業來源國標簽帶來的劣勢。
原有優勢的劣勢
中國過去30多年發展的優勢已經成為當下國際化的障礙,這就是原有優勢的劣勢。我國的企業在過去競爭中,最大的優勢是低成本。這種低成本來自資源破壞性消耗的低成本、勞動力低成本、產品和工藝模仿帶來的低成本,長期以來,企業對于低成本發展模式形成了特定的認知模式,在國際化過程中,不自覺以這種心智模式去看待事物。雖然企業家在口頭上會說“不能用國內的管理方式去管海外企業”,但實際上,他們無意識中仍會如此。“低成本是一種文化”,這種“低成本文化”在不知不覺中會帶到世界上其他國家去。
合法性劣勢
由于前面兩者的存在,就產生了中國企業在發達國家的合法性劣勢。組織合法性反映了東道國所有利益相關者對新進入者的接受程度,包括制度合法性、規范合法性和認知合法性。只要是外來者劣勢、后來者劣勢的存在,就一定會帶來制度合法性劣勢。而來源國劣勢、原先優勢的劣勢產生的最大障礙,是東道國政府、企業和社會對我國企業的規范合法性和認知合法性抵觸。
比如,中國企業在低成本優勢下形成的低品質、無品牌產品模式,已經成為中國產品和服務的代名詞,使得國外消費者、老百姓和社會組織不自覺地給中國企業貼上這樣的標簽。
那么,走出去的企業怎么破局?
既然來源國劣勢和原先優勢的劣勢,是不可能一朝一夕改變的,我國走出去的企業,只能改變我們自己,學會融入當地的價值形態和思維方式,把自己嵌入到當地的制度、慣例和認知當中。簡單地說,首先,要遵守當地法律和制度。其次,要尊重當地人的文化習俗,要去了解地方的生活和工作習慣,用他們的方式參與到東道國老百姓的傳統、生活和圈子中。第三個維度,也是最難的一個,是要從思想和習慣上讓自己從當地人的方式去思維,但這并不意味著忘記自己中國人的身份。
但事實是,說說容易做做真難!在當下不可能快速提高走出去企業合法性的情況下,企業要快速有效地破局,以下幾點是必須要去做的。
一是管理當地化。采用當地化管理模式,做當地化經營,把企業辦成一家真正的當地企業。將整個企業的理念、價值觀、內部考核評價、員工的管理等全部按照當地制度和法律來規劃。在做組織設計時,一定要把中國的管理和海外當地的管理割裂開,不要把國內的管理方式強加到國外企業中。在不了解法律和制度之前,應花錢請當地的服務機構,應聘請當地專業性服務人士來提供解決方案。
二是合作者心態。中國企業家要以合作者身份和學習心態走出去,與當地經濟、企業和人民共同發展。在來源國劣勢的短板下,中國走出去的企業要更加融合當地文化,適應當地的產品需求和老百姓消費需求,更要學習背后的價值觀和文化。這一點甚至比學習產品和服務更迫切、更重要。
三是適當的區隔。就是要把中國的母公司與海外的子公司適當區隔起來,不要簡單地按照母子公司治理方式去管海外子公司。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要利用自身優勢,但不要強加自身優勢,這是非常辨證的。但要做好不容易,因此,干脆建議“互不干涉”。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并購中,做得最成功的當屬吉利收購沃爾沃。為什么?因為他的路徑設計是漸進式的,吉利和沃爾沃之間是平等和獨立的。用李書福的話來說:“沃爾沃和吉利是兄弟關系”,不是母子關系。
中國企業要成為“全球化公司”,來日方長,急不來的!我相信,中國的企業家絕對是有智慧來解決這些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