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我參加達沃斯會議的時候,當時的主題就是一句話,“讓我們戰勝滿足感”。當時我很不理解,滿足在哪兒?什么是滿足感?按照現在的途徑發展不挺好嗎?這就是滿足感。之后我自己琢磨,現在發展得不管好壞,滿足感不是指那個數,而是指傳統經濟。不管怎么做,將來都會被顛覆,所以如果還沉浸在“這個數很好,什么都挺好”,那么將來可能真的很麻煩。所以,戰勝滿足感就是要從傳統經濟轉向互聯網經濟。
2000年2月,發表在《海爾人》報的《新經濟之我見》有如下論述:
何謂“新經濟”?我認為應是以數碼知識、網絡技術為基礎,以創新為核心,由新科技所驅動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網絡將打破傳統經濟下以國界劃分的經濟區域,而使所有企業都面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沖擊。在由網絡搭建的全球市場競爭平臺上,企業的優劣勢被無情地放大,優者更優,劣者更劣。打一比方,將因特網比做高速公路網,企業就像汽車。誰的車子好、技術高,誰就會跑得更快。因為高速公路提供了車子發揮高速優勢的條件。但如果你不懂高速公路網的規則,車況又達不到上路的標準,那就只能望路興嘆。 創新是新經濟的核心。充分利用了網絡技術的企業會比過去跑得更快,但要比競爭對手跑得更快,則必須創新,因為大家都在利用網絡的有利條件。 首先是觀念的創新。為什么?本屆大會的格言是最好的詮釋:“讓我們戰勝滿足感。”網絡使你無法自滿,它使距離消亡到零,傳統的連續性被打破及傳統結構消亡。不能更新觀念,無異于自我拋棄。其次是運行模式的創新,包括制度、組織結構等等。我們的組織應成為有序的非平衡結構,內部流程應適應外部瞬息萬變的市場。再次是新技術的創新。利用網絡優勢整合全球科技資源為我所用,以創新技術來創造新需求,進而創造新市場。 人,是保證創新的決定性因素;人人都應成為創新的主體。我們設計的市場鏈的思路正是體現了這一點。為每個員工提供最大的發揮空間,利用網絡的共享信息和組織結構扁平化所帶來的最短信息鏈,經營自我,挑戰自我,體現自身價值和創新成果,形成團隊合力。
何謂“新經濟”?我認為應是以數碼知識、網絡技術為基礎,以創新為核心,由新科技所驅動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網絡將打破傳統經濟下以國界劃分的經濟區域,而使所有企業都面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沖擊。在由網絡搭建的全球市場競爭平臺上,企業的優劣勢被無情地放大,優者更優,劣者更劣。打一比方,將因特網比做高速公路網,企業就像汽車。誰的車子好、技術高,誰就會跑得更快。因為高速公路提供了車子發揮高速優勢的條件。但如果你不懂高速公路網的規則,車況又達不到上路的標準,那就只能望路興嘆。
創新是新經濟的核心。充分利用了網絡技術的企業會比過去跑得更快,但要比競爭對手跑得更快,則必須創新,因為大家都在利用網絡的有利條件。
首先是觀念的創新。為什么?本屆大會的格言是最好的詮釋:“讓我們戰勝滿足感。”網絡使你無法自滿,它使距離消亡到零,傳統的連續性被打破及傳統結構消亡。不能更新觀念,無異于自我拋棄。其次是運行模式的創新,包括制度、組織結構等等。我們的組織應成為有序的非平衡結構,內部流程應適應外部瞬息萬變的市場。再次是新技術的創新。利用網絡優勢整合全球科技資源為我所用,以創新技術來創造新需求,進而創造新市場。
人,是保證創新的決定性因素;人人都應成為創新的主體。我們設計的市場鏈的思路正是體現了這一點。為每個員工提供最大的發揮空間,利用網絡的共享信息和組織結構扁平化所帶來的最短信息鏈,經營自我,挑戰自我,體現自身價值和創新成果,形成團隊合力。
應《經濟日報》2011年“新年寄語”之約,張瑞敏寫道:
在傳統經濟時代,中國企業之所以很難超越西方百年品牌,主要在于西方企業在“微笑曲線”的兩端:產品研發和市場營銷。但現在互聯網給中國企業提供了非常好的機遇。 互聯網無處不在,無“網”而不勝。只有抓住互聯網發展的機遇,“網”住顧客的心,企業才能無往而不勝。
在傳統經濟時代,中國企業之所以很難超越西方百年品牌,主要在于西方企業在“微笑曲線”的兩端:產品研發和市場營銷。但現在互聯網給中國企業提供了非常好的機遇。
互聯網無處不在,無“網”而不勝。只有抓住互聯網發展的機遇,“網”住顧客的心,企業才能無往而不勝。
在為戰略管理學者加里•哈默爾 (Gary Hamel)的著作《終極競爭:占領贏得未來的制高點》(What Matters Now: How to Win in a World of Relentless Change, Ferocious Competition, and Unstoppable Innovation)作序時,張瑞敏如是寫道:
互聯網時代要求我們的戰略要從以企業為中心變為以用戶為中心,因為信息不對稱的主動權從企業的手里移交給了用戶,用戶可以在網上查看和比較所有企業的信息,也可以說,企業的生死和用戶的取舍,其決定權掌握在用戶手里,企業能做的只是跟上用戶點鼠標的速度。 戰略的改變,導致原來的科層式組織(即金字塔式的結構)完全不能適應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因為市場一線的需求層層上報,上層做了決策再層層下達,這已完全背離了市場的現實。哈默爾為此開出了處方——最好的方法是將大公司變成小公司。 原有的管理人員也發生了質的改變,不再是指揮和監督員工的角色,而是變成了與員工為完成同一目標的協同角色。由此從過去員工聽領導的變為員工聽用戶的、領導聽員工的;由此,“金字塔”崩塌了,形成了一張“網”,即節點閉環的網狀組織。每個節點就是一個“自主經營體”,節點相互之間以契約相聯,持續閉環優化,而契約的共同目標是創造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這張網又是動態的,因為它與用戶個性化需求的網相融合,與用戶的需求脈動相一致。 五大“終極挑戰”都指向一個共同的要素——人,而我自己在三十多年的管理生涯中也總結了九個字——“企業即人,管理即借力”。所有的管理工具都只是手段而已,而所有的企業資產要增值也只能靠人,所有的企業管理的優化都應靠開放的系統“借來”一流的資源,而非自我封閉,靠身邊認識的幾個人去打江山。 當然,變革首先要改變的是領導者的思維模式,正如哈默爾所提醒的,“成功使得戰略成為教條般的信念”。現實中的許多企業領導往往以昨天的成功思維來指導今天的實踐,形成了以成功為導向的企業文化,漠視外部威脅及時代的變化,跌入誤判的陷阱,卻不知醒悟,以至失敗。
互聯網時代要求我們的戰略要從以企業為中心變為以用戶為中心,因為信息不對稱的主動權從企業的手里移交給了用戶,用戶可以在網上查看和比較所有企業的信息,也可以說,企業的生死和用戶的取舍,其決定權掌握在用戶手里,企業能做的只是跟上用戶點鼠標的速度。
戰略的改變,導致原來的科層式組織(即金字塔式的結構)完全不能適應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因為市場一線的需求層層上報,上層做了決策再層層下達,這已完全背離了市場的現實。哈默爾為此開出了處方——最好的方法是將大公司變成小公司。
原有的管理人員也發生了質的改變,不再是指揮和監督員工的角色,而是變成了與員工為完成同一目標的協同角色。由此從過去員工聽領導的變為員工聽用戶的、領導聽員工的;由此,“金字塔”崩塌了,形成了一張“網”,即節點閉環的網狀組織。每個節點就是一個“自主經營體”,節點相互之間以契約相聯,持續閉環優化,而契約的共同目標是創造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這張網又是動態的,因為它與用戶個性化需求的網相融合,與用戶的需求脈動相一致。
五大“終極挑戰”都指向一個共同的要素——人,而我自己在三十多年的管理生涯中也總結了九個字——“企業即人,管理即借力”。所有的管理工具都只是手段而已,而所有的企業資產要增值也只能靠人,所有的企業管理的優化都應靠開放的系統“借來”一流的資源,而非自我封閉,靠身邊認識的幾個人去打江山。
當然,變革首先要改變的是領導者的思維模式,正如哈默爾所提醒的,“成功使得戰略成為教條般的信念”。現實中的許多企業領導往往以昨天的成功思維來指導今天的實踐,形成了以成功為導向的企業文化,漠視外部威脅及時代的變化,跌入誤判的陷阱,卻不知醒悟,以至失敗。
最近,張瑞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互聯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同):
如果傳統企業都是水的話,互聯網+不能被當成油。油會漂在上面,挺好看,閃閃發光,但和水永遠分離。互聯網+要變成乳,要水乳交融。 比如,物流也好,零部件供應商也好,如果僅僅應用一些互聯網的手段(如大數據),那這是油;如果是零距離,那就是水乳交融。物流的直接用戶評價就是水乳交融,因為這跟用戶融合到一起去了。提供零部件,過去要走流程,互聯網來了,如果只是用上信息化的手段而流程這些不變,不能零距離,那就是油。零距離之后,供應商所有收益和企業是連在一起的,因為最重要的是,用戶進來了——設計是為用戶設計的,如果不好,用戶直接找你;做得好,自然賺錢也多。因此,水乳交融首先是零距離。和誰零距離?和用戶零距離,這就要去中心化、去中介化。
如果傳統企業都是水的話,互聯網+不能被當成油。油會漂在上面,挺好看,閃閃發光,但和水永遠分離。互聯網+要變成乳,要水乳交融。
比如,物流也好,零部件供應商也好,如果僅僅應用一些互聯網的手段(如大數據),那這是油;如果是零距離,那就是水乳交融。物流的直接用戶評價就是水乳交融,因為這跟用戶融合到一起去了。提供零部件,過去要走流程,互聯網來了,如果只是用上信息化的手段而流程這些不變,不能零距離,那就是油。零距離之后,供應商所有收益和企業是連在一起的,因為最重要的是,用戶進來了——設計是為用戶設計的,如果不好,用戶直接找你;做得好,自然賺錢也多。因此,水乳交融首先是零距離。和誰零距離?和用戶零距離,這就要去中心化、去中介化。
到底是想“企業互聯網化”,還是“互聯網式的企業”,這是一個根本(差異)。如果企業僅僅是把互聯網的一些因素加進來,可能不一定會真的變成互聯網時代的企業,而“互聯網式企業”就完全不一樣了。 如果不能“去兩化”,還是一個人說了算,還有很多的流程,那么不管把多少互聯網因素加進來都白搭。從某種意義上,“互聯網+”對企業來講可能必須要脫胎換骨。這很難。比方說,我們過去很長時間都在做企業的信息化,現在回過頭來看并不成功,什么原因?企業所有的東西都不變,只是把一些信息化的東西加進來,可能僅僅是把所有報表信息化了——過去開工資由人工寫,現在把它用計算機打出來,有什么意思呢?!所以,習慣用舊瓶裝新酒,可能就很難。
到底是想“企業互聯網化”,還是“互聯網式的企業”,這是一個根本(差異)。如果企業僅僅是把互聯網的一些因素加進來,可能不一定會真的變成互聯網時代的企業,而“互聯網式企業”就完全不一樣了。
如果不能“去兩化”,還是一個人說了算,還有很多的流程,那么不管把多少互聯網因素加進來都白搭。從某種意義上,“互聯網+”對企業來講可能必須要脫胎換骨。這很難。比方說,我們過去很長時間都在做企業的信息化,現在回過頭來看并不成功,什么原因?企業所有的東西都不變,只是把一些信息化的東西加進來,可能僅僅是把所有報表信息化了——過去開工資由人工寫,現在把它用計算機打出來,有什么意思呢?!所以,習慣用舊瓶裝新酒,可能就很難。
我現在看,(“互聯網+”)至少要“去兩化”:第一,去中心化;第二,去中介化。 去中心化:每一個員工都是中心。不是我任命你為中心,沒有人任命,而是你在市場上能不能發現機會?發現機會之后能不能自己發展起來?如果能夠發展起來,那你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中心,是企業中若干中心之一。 去中介化更不用說,企業原來是按流程走,現在沒有流程,就是員工自己去跟用戶零距離。有企業問,像財務、人力這些部門怎么辦?在海爾,這些部門在一起,我們叫FU。現在正在往前推的是,沒有什么絕對的人力、財務,而是要連起來,只是一個平臺而已。沒有一個人說我就是管人力的,我是管財務的,簽一個字這個錢就發給你。小微可以提意見,如果覺得這些人對他們沒有多大用處,就不用;有用,小微才付費。那么,這些人是什么呢?不再是管理人員,而是變成了服務人員,變成了給人家提供服務的人。
我現在看,(“互聯網+”)至少要“去兩化”:第一,去中心化;第二,去中介化。
去中心化:每一個員工都是中心。不是我任命你為中心,沒有人任命,而是你在市場上能不能發現機會?發現機會之后能不能自己發展起來?如果能夠發展起來,那你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中心,是企業中若干中心之一。
去中介化更不用說,企業原來是按流程走,現在沒有流程,就是員工自己去跟用戶零距離。有企業問,像財務、人力這些部門怎么辦?在海爾,這些部門在一起,我們叫FU。現在正在往前推的是,沒有什么絕對的人力、財務,而是要連起來,只是一個平臺而已。沒有一個人說我就是管人力的,我是管財務的,簽一個字這個錢就發給你。小微可以提意見,如果覺得這些人對他們沒有多大用處,就不用;有用,小微才付費。那么,這些人是什么呢?不再是管理人員,而是變成了服務人員,變成了給人家提供服務的人。
我對互聯網的理解,就是你不能理解它。企業要成為互聯網時代的企業,一定要知道我這個企業只不過是互聯網上無數節點中的一個,要把自己定位為互聯網上的一個節點。如果定位為一個節點,就必須開放。像人說的,一千億個神經元,每個都是愚蠢的,但是連一起就非常聰明。
?李鐵軍
艾鈞
梁曉峰
唐小飛
劉潤
張瑞敏
陳起輝
胡仕知
何繼江
張鐫銘
曹峰光
林承鐸
劉興亮
李軍
唐彬
曾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