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抱歉(Sorry),北京出現霧霾天氣”,這是美國一位教授與我見面時說的第一句話。2013年1月中下旬,我去美國進行商務考察,意外地發現美國人和美國媒體非常關注北京的霧霾天氣,甚至超過了對中國領導人的關注。我們已將污染視為一種常態,反倒是對偶爾迎來幾個好天氣感到慶幸。一個美國教授居然對北京的霧霾說抱歉,我們卻沒有人對此感到抱歉,這讓我感到臉紅——我們每個人既是污染的受害者,同時更是污染的制造者。
2013年1月,北京出現霧霾的天數多達25天,僅有6天沒有霧霾,空氣質量整體上處于重度污染狀態,霧霾的驚人“耐力”讓人感到可怕。作為一個營銷人,我沒有資格談論霧霾的成因,而是更關注霧霾中有哪些商業機會和營銷機會。探討這個話題,可能有些人會罵我,說我是在研究怎樣利用環境污染賺錢。其實不是的,我們不能迅速改變現狀,但是我們可以探討現實環境下的商業機會。正如我經常提到的,從營銷的視角看,問題的背面就是機會,企業應該將成功建立在問題之上。
大范圍、長時間的霧霾向中國人發出了一個重要警示——城市發展已經嚴重不生態,我們即將為城市化、工業化的建設付出代價。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同時也表明,在預防和治理空氣污染方面,有很大的商業機會。
最近,日本的空氣凈化器在北京賣得就很火。而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我們該做的不只是生產一些防塵口罩、空氣過濾器,我們要做的是調整產業結構,通過產業化升級從源頭上消減霧霾對城市環境和人們健康帶來的負面效應,這就帶來巨大的產業升級機會和新產品滿足需求的機遇。
對中石化、中石油來說,進一步提升成品油質量,就能抓住品牌美譽度和市場收益的雙重機會。燃油品質的提升,將有效減少汽車尾氣中的有害物質,利國利民。對汽車生產企業來說,設計制造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應用更為先進的燃油技術,降低有害污染物排放。未來,能夠滿足更為嚴格環保標準的汽車,將優先進入主要汽車消費城市,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隨著國家強化環境治理力度,環保產業的市場前景一片光明。環保產業從商業機會上來講“越污染,越大賺”,清潔能源設備、個人疾病預防設備、樓宇空氣凈化裝置、汽車空氣過濾裝置等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產業,將大有可為。
霧霾給人們帶來新的共識,離開了干凈的空氣,大家活得都很痛苦。因此,面對霧霾,我們不能再麻木,應該積極地反思和行動起來,用商業的力量改善環境。
有報告稱,中國空氣污染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數千億甚至上萬億,但污染防控制度和產業卻依舊薄弱。從降低環境污染到實現空氣質量達標,我們有漫長的路要走,有太多的“債”要還,有太多的責任,也有太多的機會。治理環境污染,一方面可以把經濟損失降下來,另一方面可以塑造億萬規模的商業機會,于企業有利,于民眾有利,于國家有利。
(路長全:北京贊伯營銷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