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7日,邵逸夫先生在香港清水灣家中安詳離世。
除去追悼尊榮之外,公眾格外關心其身后財產安排,并對邵逸夫所設立的家族信托進行諸多解讀。
在香港開埠的一百余年時間里,產生了諸多世家巨族。但那些在商場上殺伐決斷的商業巨子,卻終難控制身后家族興衰。
邵氏家族信托:家族傳承+慈善捐贈
近年來被內地所逐漸了解的家族信托,在香港豪門是常用的財富傳承手段。它可以有效避稅,隔離風險,保障或是增值財富。更重要的是,創始人可以通過在信托契約中附上特殊條款來約束家族信托受益人的行為,以其所希望的形式竭力維持家族的長盛不衰。
目前公眾所了解到的邵氏家族信托信息很有限:1995年,邵逸夫指定由注冊地在百慕大Shaw Trustee(Private)Limited擔任其家族信托的受托人(以下簡稱邵逸夫慈善信托)。邵氏慈善信托全資持有Shaw Holding Inc.(以下簡稱“邵氏控股”)。并通過邵氏控股,進一步控制邵逸夫在香港的影視帝國。
對于這樣的信托安排,有業內人士認為,值得注意的兩點是,這是一份由私人信托公司擔任受托人的信托安排;指定的受益人是“包括信托契約挑選的任何人士或慈善團體。”
邵逸夫舍專業受托人機構不用,而是成立私人信托公司為其持有資產。除去需要龐大的財富之外,本人和家族也要對相關的資本運作有足夠專業的理解和判斷。此前,香港首富李嘉誠也有類似的安排。邵逸夫還希望這份家族信托能夠兼顧家族與公益利益,這樣的案例也并不多見。
“頗有意思的安排”,業內人士認為。家族信托關乎個人私隱與家族秘辛,真正了解核心資料的人不多。正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外界其實很難獲知創始人的真實意圖,專業人士也不敢隨意揣度。
所幸這份家族信托已經運作了近20年,至少留給我們推斷的空間。
邵氏家族獨霸香江數十年的秘密
“創業、聚財是一種滿足,”“六叔”邵逸夫曾如是說。這樣的半句話,幾可概括他的前半生。
邵逸夫生于1907年,有兄弟四人,在電影行業各勝擅場。百年來邵氏兄弟自上海飄至南洋,終落至香港。
1937年,邵逸夫與黃美珍結婚,婚后育有兩子兩女,其中長子邵維銘、幼子邵維鐘。
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邵氏兄弟)由老三邵仁枚、老六邵逸夫發起成立,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稱雄香港,1971年成功上市。
在邵氏電影如日總天之時,邵逸夫也開始籌謀進軍電視業。1967年,他與利孝和、祁德尊等人創辦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TVB”),利孝和任職董事局主席。
此后在TVB舉足輕重的方逸華于此時正式登場。方與邵逸夫早年相識于新加坡,后跟隨其來到香港,開始其相伴亦獨立的下半生。據稱,方逸華被安插在TVB的基層,幾乎把所有的崗位都做過一遍。
1980年利孝和去世,在其夫人利陸雁群女士的支持下,邵逸夫成為TVB的掌舵人。自此,便進入了長達四十余年“鐵打的邵逸夫,流水的兵”的發展期,內有方逸華的鼎力支持,外有新加坡財團支持,TVB得以獨霸香江數十年。
縱觀上個世紀五十-八十年代,香港從多種文化激蕩并存,漸漸形成本土文化。那是傳奇的三十年,競爭與變化異常激烈。在商場上,邵逸夫絕非心慈手軟之輩。邵氏電影與嘉禾,TVB與亞視;人事紛爭如邵逸夫和鄒文懷……每一場角逐都堪稱傳奇。
1984年,TVB也成功上市,邵逸夫的影視帝國終于完全建立。
除去香港,邵氏家族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也極具實力。邵逸夫曾透露,由于其在新加坡財力龐大,邵氏可以在新港兩地融通資金,甚至可以在香港銀行無限額透支。
而根據報道,邵維銘、邵維鐘兩兄弟也是由在新加坡的伯父撫養長大。不過早在邵氏兄弟成立之初,邵維銘就已經加入公司任職執行董事。但自黃美珍去世后,以強勢聞名的方逸華上位,執掌邵氏基金和TVB。此后,邵維銘、邵維鐘兩兄弟退出董事會,并曾公開表示無意接手父親產業,后移居新加坡從事地產等業務。坊間對邵維銘、邵維鐘與父親關系不和的版本頗多。
1997年,在黃美珍去世十年之后,90歲的邵逸夫與62歲的方逸華在拉斯維加斯簡單注冊結婚。不明就里的人越發相信,邵逸夫對方逸華的偏愛勝于子女。直至如今,仍舊有人將方逸華與邵姓家族所獲得的財富進行對比,認定前者終究是輸家。
實情真的如此嗎?作為百歲人瑞,邵逸夫本人就是一部中國的近代史,其心胸格局遠遠超出TVB式的家族爭斗。
仍舊要從1995年邵逸夫成立的家族慈善信托中尋找端倪。“家族信托是創始人和家族智慧的體現。”業內人士認為。因為創始人需要決定哪些意愿可以幫助家業長青,同時還要選擇執行者,并最終決定整個信托的架構。
設立一個兼具家族傳承與慈善捐贈的信托安排,邵逸夫究竟想留給家人什么?又留給世人什么?
“散財、捐助是一種樂趣。”這是“六叔”語錄的下半句。
從1985年開始,邵逸夫每年向內地的捐贈都超過1億元。公開資料顯示,邵逸夫歷年捐贈額逾百億港元,覆蓋科研、教育與醫療等諸多領域。其中,僅向內地捐助的“逸夫樓”就超過40億港元。
這些慈善活動大多由邵氏基金捐出,其唯一資金來源就是邵逸夫本人捐贈,已耗掉其公開資產的一半左右。
TVB股權爭奪戰
2008年,已過百歲的邵逸夫開始著手安排退出江湖。彼時邵逸夫直接持有邵氏兄弟2.97億股股份,方逸華擁有137.8萬股股份,兩人合計持股比例為74.92%。
至于TVB,除去通過邵氏兄弟持股之外,邵逸夫還分別通過“賜一有限公司”及“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擁有TVB3350萬股股份,方逸華則擁有114.6萬股股份。邵逸夫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擁有TVB32.5%的股權。
對于這兩家公司,邵逸夫的處理方法并不相同。他選擇將邵氏兄弟私有化,TVB則擇機出售。
“邵氏兄弟的經營模式決定了它更容易私有化,””盛富資本及協縱國際總裁黃立沖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表示。據其介紹,每一部電影可以視作一項獨立的投資。在拍攝完成后,依靠出售版權收回成本、貢獻持續的現金流。每一次投資彼此獨立,便于管控。再加上股價估值低迷,私有化后還可從中獲利。
而電視則需要實時決策,對管理層的專業能力要求極高,且需持續運轉。TVB股權較為分散,不到33%的股權尚不足以絕對控股上市公司。若其子女無意打理這項資產,很難真正掌控公司。而且TVB作為業內龍頭,不止估值很高,更牽涉到未來香港的輿論方向。
從感情方面,TVB傾注了邵逸夫太多的心血。因此,六叔一心想尋找到一個符合心意的買家。據港媒透露,最多時曾有5個買家與其商榷購買TVB股權事宜,其中就包括李澤楷。
邵逸夫展露其作為資本高手的鋒芒,通過股權運作擊退亞洲教父級人物郭鶴年的敵意收購,并不惜得罪首富李嘉誠家族以高報價阻遏李澤楷進一步要約。
此后,邵逸夫曾選定碧桂園的楊國強接盤TVB。但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楊未能獲得國際財團支持,無奈鎩羽而歸。最終被臺灣首富王雪紅為主的財團以55港元/股、總價62.6億元的代價購得邵氏手中26%的股權。另斥資近20億港元購得TVB清水灣地皮一塊。
2011年1月26日,TVB正式易主。
“大隱隱于市”,曾經有形的產業帝國就這樣化作現金流入邵氏慈善信托,再度以投資的方式進入市場之時,必然面目全非。縱使六叔“子女緣薄”,巨額資產運營收益所得也將傳承子孫,守護家業長青。
很大一部分財富將繼續用于慈善事業。尤其是方逸華有生之年,依舊會通過邵氏控股為其打理余下資產。在邵氏控股的董事會成員之中,除去方逸華之外,還包括Venus Choy、Meage Choy及Li Kit Yee Jenny。值得注意的是Venus Choy,蔡云兒。公開資料顯示,該名女士曾經或是仍任職于香港醫院管理局,同并擔任香港防癌會籌劃委員會委員。
與隱去的家族產業相比,慈善反而將成為邵逸夫的有形資產——那些矗立在內地廣袤土地上的“逸夫樓”將永遠提示學子們記得這樣一位慈善家,其精神以另一種方式傳承于世人。
邵逸夫用自己一手搭建的家族信托架構,來昭顯其非同一般的氣象與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