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徐斌
現在歐洲成為全球資金流入的洼地。數據顯示,隨著投資者將資金從新興市場以及美國證券基金中撤出,歐洲證券基金已經出現了六年以來的最長時期資金流入。基金數據供應商EPFR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8月21日結束的七天中,EPFR所追蹤的歐洲證券基金中有約16億美元的資金流入。這使得自7月初以來的總資金流入量達到了接近120億美元,持續時間超過了2007年第一季度時創造的先前記錄。比如,香港“超人”李嘉誠自今年開始大手筆拋售香港與大陸資產,重倉殺入歐洲市場。全球資金何以如此青睞歐洲?
歐債危機后歐洲閃現機遇
如果有人持續關注歐洲經濟形勢,就會發現,現在關于歐債危機的報道幾乎消失了。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歐債危機結束了。單從媒體新聞報道角度看,歐洲經濟目前逐步恢復常態。
在2011年三季度,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蕩的歐債危機,其實是歐元危機,確切說是政治危機而非經濟危機。因為以希臘、意大利等為首的南歐國家政府財政之所以入不敷出,就在于他們一直濫用貨幣統一的公信力拼命借債,社會福利泛濫導致財政日益困窘最后破產。一旦投資者發現,歐盟最終不會為其爛賬兜底,市場頓時全慌了。市場恐慌是有傳染性的。債券市場的恐慌一下子傳遍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金融市場。全球經濟一時混亂。
之所以歐盟不愿意兜底南歐債務,又在于歐盟經濟核心矛盾:財政主權分離與貨幣主權統一的矛盾。簡單說,就是印鈔票和收稅的,不是一家人。這其實是政治危機而非經濟危機。在隨后一年多的時間里,以德國為首的北歐國家,與意大利為首的南歐達成妥協:歐洲央行適度貶值歐元,給南歐國家重整經濟元氣的時間,同時南歐國家上繳財政主權到歐盟,歐洲財政一體化納入歐盟政治正式日程。一旦各方達成妥協,歐洲央行成為歐債危機最后的堤壩,同時南歐國家也很識相地配合財政一體化工作進程,那么歐債危機就算基本告終了。
金融地震期間,投資者發瘋地賤賣資金,蜂擁德國、瑞士的金融市場尋求避風港。一旦金融地震結束,市場盡管滿目瘡痍,但人心已定,遍地黃金,這就是投資者彎腰找寶貝的好時機了。目前情勢,正是金融地震災后重建,讓全球投資者蜂擁而至搶訂單搶寶貝的發財機遇。
吹響新興市場調整號角
對于2008年之后的新興市場國家而言,包括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也包括東亞等地區,它們其實日子不難過。主要是次貸危機和美聯儲零利率政策,導致國際投資者不得不尋求避風港,最后他們找到兩個:美國國債和新興市場國家。但如果美國經濟復蘇,歐債危機影響漸漸消散,那么全球投資者何去何從?他們會一窩蜂地從避風港中溜出來,尋求收益率更高的資產。
事實上,美國經濟在2011年三季度就見底了,在2012年二季度底,就開始復蘇之旅。標志就是房價開始見底回升,垃圾債市場持續火爆—這預示投資者信心恢復。到今年二季度,美國經濟復蘇態勢基本明朗,這時美聯儲開始明確表態,準確開始收緊QE。這宛若一聲槍響,各方立即開始資金大搬運的全球流程工作。美國國債收益率開始緩步但堅定地上升,而新興市場國家的資金如狂潮般流出。短短兩年,全球金融市場立即變成兩個世界、兩個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