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在行業內數一數二’的抱負并不是戰略。戰略應該是你的競爭優勢何在1
人們總喜歡使用那些看起來特別宏大有氣魄的概念。但是,越大越往往似是而非,越可以任意解釋,比如:戰略。
你的企業有戰略嗎?
面對這個問題,當一些企業開始在媒體面前展示抱負,甚至有多個戰略供記者報道時,確實應該傾聽一下“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的聲音了。
在回顧2004年《中外管理》對邁克爾•波特的報道時,我們不禁感慨:這些內容放在現在,仍然是新鮮而實用的!
在報道中,波特說:“我要在行業內數一數二”的抱負不是戰略,“我要國際化,要兼并”的行動不是戰略,“為社會創造價值”的愿景也不是戰略,有多個戰略更不是戰略……
“戰略應該是你的競爭優勢何在,是你在產業中如何定位才能取得競爭優勢,才能持續發展。”波特說。
波特認為有效的戰略——要有一個獨特的價值訴求。要有一個不同的、為客戶精心設計的價值鏈。而且在價值鏈上的各項活動,必須是相互匹配并彼此促進的。“西南航空的低成本模式、戴爾的直銷和大規模定制模式為什么難以模仿?因為他們的優勢不是某一項活動,而是整個價值鏈一起作用。”另外,有效的戰略要有連續性,“任何一個戰略必須要實施三至四年,如果經常對戰略進行改變的話,就等于沒有戰略,而是趕時髦1
在這次報道中,波特先生特別對以前的觀點進行了新發展。認為:有效的戰略要“學會取舍”,確定哪些事不去做。“企業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他們想做的事情太多。但如果你有取舍的話,對手學了你就會傷害他自己。這就又迫使對手做出取舍:或者徹底放棄自己已有的核心優勢,或者放棄抄襲,或至少不會有效地抄襲你。”
只有企業實施了“有效的戰略”,才能更有力地迎接來自五方面競爭的挑戰:供應商的議價能力、購買者的議價能力、行業內競爭者、潛在競爭者、替代品。
想想現在的競爭環境,即使那些顯赫一時的巨頭,也正被這“五力”沖擊得狼狽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