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騁:各位嘉賓,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我們做了這樣的一款課程,叫用得上的商學課,我們預計是一年左右的生命周期,但是效果遠遠好于預期,今年還在運行當中,GMV在7500萬。我們預計今年年底這個單品的營收可能過1個億,分享一下我對這個行業的理解。
我先說一個觀點,內容生產者忽悠別人可以,別忽悠自己。為什么講這句話?過去知識付費是極火的航道,是稍微有名的公眾IP,幾乎都在做一門屬于自己的課。我們統計下來全網超過20萬份訂閱的產品不到10個,超過10萬份訂閱的產品不到20個,這是現在的情況。目前整個行業,又變得更加理性了。

我是這樣一個觀點,知識付費本身是一個內容,就像一樣,第一撥買票叫的人,聊不聊你,決定你的生死,這點很重要。這個市場確實像剛才說的供給已經大于求了。現在供給在各個垂直賽道,基本上被沖到很滿了,差異化幾乎沒有了。
我們自己總結,碎片化學習還是主要的內容,男生主要的地鐵、跑步。女生會多一個時間是洗澡、化妝的時間。所以,我們對自己產品的要求也是這樣,用30%的注意力能不能看得懂,記得住。
未來需要做B2C模式下的內容,B2C的優勢就是扎進來,垂直進去,殺下來,大概至少五六個以上的專業團隊,只有用大幾個月磨出來的產品,才會被市場買單。它是一個產品,不管你信任不信任產品決定論,但是至少你的產品不能太爛。
我們把產品分為陪伴性產品與獲取性產品,我去兜售你過不了的生活,你去不了的遠方,我講給你聽。干貨不重要,重要的是價值觀的輸出。什么是價值觀的輸出,在北京不要買房子,詩和遠方更重要。
我們把自己定義為知識搬運工。打個比方,我們對于外賣小哥的核心需求是什么?是希望他告訴我,這個飯好吃不好吃?聽他說一大堆,他想說的話嗎?不是,我們的需求只有兩個,第一,把飯送過來。第二,準時、簡單、快速。這是我們對于外賣的需求。我們對自己的定義也是這樣的。
獲取性產品,用戶的痛點就是沒有時間系統性獲取,有一些知識和內容,網絡上如果肯下工夫搜,怎么都可以找到。但是每個人搜索信息的能力不一樣,組織規劃、系統結構性的能力不一樣,所以他沒有辦法系統性獲取。所以主播的特性,結構穩定性大于隨意發揮,逐字念稿是必須的。
關于內容原產地,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屬于哪類。我們自己定義自己,不算是知識付費,我們是商業教育。知識付費產品只是我們其中的一環,我們持續擁有各種各樣的產品,但是總體圍繞商業教育來服務公司,這是我們對自己的定位。
但是如果你想做知識付費,作者的原產地都有哪些比較靠譜呢?
第一,大學教授,像薛兆豐,這類人的優缺點很明顯,習慣性的單向輸出。
第二,暢銷書作者,類似于凱文·凱利。
第三,KOL+網紅,這類很多,比如以前的咪蒙。
第四,媒體人。媒體人是比較典型的內容者,像樊登、羅振宇,都是從媒體人轉型過來的。
第五,大公司高管。
第六,江湖術士。什么是江湖術士?看它的背景,有很多行業經歷,Title是什么什么中國第一人,中國引領者,幾乎沒有實的價值。當然這不是貶義,因為江湖術士很知道用戶喜歡聽什么。
最后,我覺得有一個小價值觀,從排序來講,從主播的IP特質來講,我們認為有生活>有趣>有料,這是我們的標準。有生活的IP,用戶尤其會買單。今天的互聯網說一個觀點、講一個道理都不難,最難的是讓用戶喜歡你。為什么用戶會喜歡你?因為你有生活的故事。
以上就是全部的內容,感謝大家的時間。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