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管理一個人,首先是要了解一個人。想要管理好這些明星人才,必須先走進這些明星人才的內心,看看這些人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走進明星人才的內心》一文中,作者史蒂文 貝格拉斯就用 心理學 來分析這些明星人才,以及他們的童年經歷,從內心深處去挖掘這些人的潛在動力,并針對性的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史蒂文 貝格拉斯認為,明星人才身上出現的問題,和他們童年時代的經歷密切相關。這些明星人才通常成長于嚴苛的環境之中,父母對他們的要求非常嚴格,而且不會給他們絕對的贊美。這樣的童年經歷會帶給他們一種無止境的鞭策,逼迫他們永不停歇地去追求一個無法實現的目標。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自動地給自己施壓,并且同樣嚴格地要求別人。
這些明星人才習慣了挑戰自己的能力極限,而不懂得如何為自己設定界限。那些明星人才這樣做,往往是基于缺乏安全感,他們總是想做到最好,甚至超出上司和大家的期待。他們會使出渾身解數,拼命去贏得別人的肯定,不管自己是否因此會非常勞累。在大部分組織里,不會設定工作限度的明星人才,最后幾乎都會心力交瘁,懷著憤懣和挫折感黯然離開。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史蒂文.貝格拉斯給出的建議是:領導者為這些明星人才設立尺度,確保這些人的進取心不要傷害到他們自己,以及這個組織。同時,要給予這些人才“定制化”的贊美,讓他們對自己的成就有滿足感。同時,幫助這些明星人才和團隊合作,創造一個“團隊合作”的工作環境,讓明星人才要想完成目標,就必須與團隊其他成員合作。
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另一篇文章《領導聰明人》一文中,作者羅布 戈菲和加雷思 瓊斯則分析了聰明員工的七大特性,包括:他們知道自己的價值、對組織嗅覺敏銳、無視企業的層級制度、期望領導人容易接近、有很好的關系網、對無聊的忍受能力很有限,以及永遠不會感謝領導。“聰明人”的這些特性都決定了,這些聰明人不是那么“好管”的。
怎么辦呢?這些聰明人的領導者必須要做一個仁愛的保護者,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老板。這些方法包括: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鼓勵他們去試驗、去參與,甚至去失敗,不妨放手讓他們搞些私活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尊重他們,不能隨便敷衍、一味恭維,而是要進行開誠布公的對話;必要的話,可以展示你的權威,讓他們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等等。
由此看來,領導者的角色已經接近于父親的角色了。不過,這種情感投入是值得的。如果一個領導學會了在保護聰明員工的同時,同時給予他們大顯身手的空間,那么,當你的員工成績斐然、你的企業蒸蒸日上時,你會覺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領導者都喜歡業績超群的明星人才,可惜這些明星往往并不好管理。他們身上經常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比如:他們不合群,難以與同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他們過分地渴望刺激與挑戰,會隨時對工作產生厭倦感;他們成就斐然,頗具優越感,但他們的內心其實充滿焦慮,擔心自己可能比不過別人。
如果說聰明人有一個共同特征的話,那就是他們都不愿意被領導,這對領導人來說,可真是個棘手的難題。想要管理好這些聰明人,你必須做一個仁愛的保護者,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老板。要讓他們明白大家是互相依靠的,有些事情,你和其他員工能夠做成功,他們卻做不了,為此你要明白無誤地展示你的專長和權威,同時又不要挫傷他們的積極性。
是什么趕走了高潛質人才
幾乎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新星人才培養計劃,因為高 績效 人才能對企業的經營業績產生巨大影響。然而,真正能取得成效的卻并不多。本文作者開展的一項有關領導力發展的研究表明,企業高潛質人才在內部變動工作后,近40%最終都不成功。最有才華的員工可以對整個公司產生深遠的影響。然而,公司只有正確地識別出這些人才,并給他們足夠的挑戰和適當的回報,才能讓他們真正產生價值。
如何駕馭一群聰明人
每一位成功的教練都知道,一群明星并不等同于一個團隊,除非其中的某些明星愿意將自己無與倫比的才能帶入團隊,而不是只顧自己出彩。曾四次獲得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冠軍的圣安東尼奧馬刺隊,就是超級明星將自我和天才融入球隊的奪冠之旅,而非只顧自己星光閃耀的一個經典例證。
外聘明星:恒星還是流星
大多數CEO深信,公司可以憑借在各個層級上都部署更優秀的人才來擊敗競爭對手。因此,一旦他們發現了一流人才,就會心甘情愿地為這些明星高管奉上一切:高額薪水、簽約獎金、股票期權,無論什么都行。但是,研究表明,明星們更像慧星,而非恒星,他們的成就一度大放異彩,但當他們從一家公司跳槽到另一家后,耀眼的光芒很快就會暗淡下去。
就這樣,他成為了唐駿
所謂唐駿式聰明往往體現在這點上--他和里根一樣,有著演員般清晰的角色意識。他在盛大4年,幾乎從未進過下屬的辦公室,幾乎從未和陳天橋私下約會相處,他的圈子理論、圓心理論一直印證著這種距離感。他就是個職業人。他太清醒了,分寸感太好了,這分寸感有時候被刻意調整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使他都不像個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