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述這位資深人士看來,從基金行業發展歷史看,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大腕”級人物,從其職業發展生涯看,基本走了這樣的道路,即先當研究員,然后在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擔綱一只封閉基金,然后數年后開始掌管數十億、數百億,甚至上千億的資產。“而放在眼下看,能夠幸運地擔任某只小型基金產品的基金經理已屬不易,遑論未來的職業前景。”
上述業內人士的感嘆并非妄語。即便放在投研體系之外的 銷售 體系的人員配置看,人力階梯因素也格外突出。比如,多數基金公司的銷售團隊負責人往往是“60后”、“70后”。
經驗和經歷,往往是基金行業選擇人員的考慮重點。這好比一位基金公司銷售人員所說的那樣,如果向機構投資者、中小投資者銷售新產品,后者對基金經理、銷售經理的職業經驗和經歷,可能格外重視。與出現在投研團隊的現狀相仿,即便是銷售基金,那些過于年輕的從業人員的職業前途也要打個問號。
從Wind統計數據看,仍在一線打拼的基金經理要么已經成長為整個公司的投研核心,要么已經投身陽光 私募 行業“發光發熱”。而這些重量級人物的職業發展中,往往是操作過一只規模相對不大的產品。而且,不少人士都有一段管理封閉基金的經歷,如王亞偉、石波、呂俊、尚志民等。而在以往偏股方向的封閉基金群體中,30億規模的產品已屬大型產品。正是有著這樣的磨礪,才使得這些人物最終成長起來,并成為開放式基金的“翹楚”。
不過,在不少基金公司當家人眼中,放手讓年輕人在小規模的產品上鍛煉,這還存在著很多疑問。某中型基金公司董事長稱,現在行業內競爭非常激烈,對于規模有限的基金公司來說,更是把產品業績放在首要位置,“大家都知道,沒有業績,基金公司就沒有一切。”在這種情況下,想必任何一家中小型基金公司不會對旗下任何一只產品等閑視之。相對來說,有著歷史記錄的資深基金經理的產業業績波動有限,且更加為投資者接受。而使用新人,基金公司就要甘冒產品業績可能發生劇烈動蕩的風險。
事實上,在很多人看來,基金行業的追求短期傾向,或許影響到整個行業各個環節。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想擔任行業的“常青樹”,基金公司內部的 人力資源 培養以及 企業文化 ,應該說是難以忽略的重要環節。
相對來說,對于大型基金公司來說,上述問題稍微少點。統計數據顯示,部分基金公司已經起用了資歷有限的新人擔任基金經理。
“現在的問題是,隨著基金公司管理資產規模的迅速增長,公司內部對于基金經理的需要非常大。”某家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負責人吐露,現在陽光私募行業和券商集合理財行業對基金經理的渴求非常濃厚,出于職業發展前途考慮,不少基金公司的人士會考慮上述方面。而另一方面,部分大型基金公司對于投研人員的需求也是空前的。“隨著專戶等業務的發展,人力體系的培養,將在未來基金行業競爭中,發揮重要作用。”當然,除了投研團隊外,基金銷售團隊的人力培養,也是如此。總之,人力資源的培養,關系到公募行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