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銷商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一方面是白酒市場的萎縮,再者就是終端的胃口越來越大,掙點錢還不夠喂他們的。做這個生意越來越不賺錢,經銷商日子越來越難熬。相比之下,作為白酒的品牌商來說,由于產品的利潤空間大,只要對品牌和渠道建設維護成功,年底了,又可以大賺一筆。經銷商的命就是苦,誰讓咱在渠道的最底層!
經過二十多年的積累,經銷商提升自己的時機到了。咱也可以開個品牌公司,自己注冊個商標,自己給自己賺錢。無論從哪個方面考慮,應該成功率很高。
首先是資金不再缺乏,自己還有一定的網絡基礎,做起來不是難事情。于是自己注冊商標,自己推廣品牌成為了白酒界的一個時尚。但是在經過熙熙攘攘的鬧騰過后,這些品牌公司不是倒閉了,就是變小了,傳統的經銷商卻沒有幾個做大作強的。還好這些勇于下海的經銷商大部分都沒有丟掉老本行,又回到搬箱子送貨的工作生活中。
反倒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一些門外漢介入這個領域很快使自有品牌發展起來。別人容易,自己難,這是白酒領域獨特的現象。
對失敗的案例歸納后,我發現,出現這種局面,不是資金的問題,不是產品的問題,反而是積累的陳舊觀念問題。比較典型的影響到品牌建設的意識有六種:
一、沒有建設品牌意識。
過去向終端送了多少貨,立即就能算出來賺了多少錢?,F在做品牌了,錢還沒有收上來,就需要從口袋中先拿出來投到市場。即使是錢收上來了,還要繼續往市場上投。經銷商的錢都是在終端一點一點摳出來的,都是血汗錢,知道掙錢的難處。別說在招商之前投入了,有時把款收上來以后,錢進入容易掏出來難,更舍不得拿出來了。
張老板原來是當地一家比較有實力的經銷商,看著自己的網絡已經成熟,增長的潛力已經不大,于是他就開始打著自己去推一個牌子的主意?,F在自己做個品牌的準備工作很是容易,只是花了一千多元在商標局注冊了一個商標,又在一個小型的酒廠加工生產了一下,于是一個牌子的白酒就能橫空出世。品牌準備好了以后就開始推廣,張老板早就和一些關系不錯的企業經理進行了細致的學習,如何招聘人員,如何市場劃分,如何制作招商計劃。張老板還成功地還把一個企業的王經理用重金挖過來,聘為公司的總經理。
王經理很有經驗,對品牌運作規劃的很好。但是隨著合作的深入,矛盾出現了,張老板根本不知道品牌是怎么回事情。一些看得著的投入,張老板都是大力支持,例如產品的包裝一定要最好的,產品的質量一定要最好的??墒菭砍兜揭恍┢放七\作,張老板感到非常虛,投入到品牌建設上,別到時候是錢扔到水里聽不到響聲,就不愿意掏錢了。
招商廣告不愿意投,要求人員跑一跑就行了,這也無可厚非??墒墙涗N商開發完畢,品牌回款達到兩百多萬,作為一個剛剛建立的白酒品牌,這應該是很不錯的開始。王經理制作了一個市場投入規劃,對重點客戶進行重點投入。一算賬要一百多萬,張老板心里開始打鼓,這兩百多萬賺錢還不到一百多萬呢,在這個事情上與王經理產生了很大的分歧。
王經理一怒之下離開。以后又聘請的銷售經理,張老板只看結果不看過程,考核也只考核銷量和利潤,認為賺多少無所謂,最起碼要別虧錢。可是市場開發那是不進則退,銷售經理干脆采取“竭澤而漁”的辦法,能撈多少撈多少,進行掠奪性開發。只要有客戶把錢拿來就行,承諾的政策也不兌現,不管以后的死活。
這樣不會會有客戶做起來,很快有些客戶要求退貨,王老板才發現事情不太妙,很快客戶找上門來,堵了幾次門,業務經理跑了,可是王老板家在這里不得不處理,就這樣張老板臭名遠揚了,也沒有人愿意再合作。張老板以前投入的資金虧得精光,成為一倉庫賣不動的貨。
二、沒有授權意識。
傳統的經銷商就是一家人在干,這也是和市場上的環境有關系,生意上的漏洞很多,一不小心就會造成損失,只能相信自己的親戚?,F在做品牌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公司,需要一個系統的管理,而這些經銷商認為管理就是看著,就是防范。業務員整天在外面,不監視著還了得,這樣的老板恨不得能夠分出幾個身子。
沒有授權意識就會產生信任危機。沒有授權,什么都自己干,任人唯親,對誰都懷疑,就無法建設一個團隊,因而品牌開發和樹立也無法得到一個快速的發展。
劉老板辛辛苦苦的把一個批發部做大,又自己貼了一個牌子,準備向全省,乃自全國發展,很是雄心勃勃。原來批發部用的人都是七大姑八大姨,自己跑業務,老婆管收錢,小舅子負責送貨。可是攤子大了以后,人員增加了,怎么監督是個問題。劉老板知道,自己在終端管理的時候,漏洞是很可怕,一些業務員抽空拿著錢就跑了。
劉老板特地重金招收了一個業務經理,讓他去管理,可是一點權力也不放,牽扯到錢的事情就很認真,經理簽的字也不行,一些費用自己專門到市場上核實,怕業務員搗鬼。
對待業務員更絕,去跑業務什么政策也沒有,匯報到自己那里又要去落實,一來一去就把生意攪黃了。甚至一次針對省外市場開發,需要在外地成立辦事處,要租房子,劉老板還要堅持要自己去看一看,全憑老板一個人哪能看過來,公司里的事情很多都是拖到后面都辦不成。
老板娘更是“繳錢的時候臉上是一團花,報賬的時候臉如吊死鬼”。小舅子如同監工,時不時地還擺出二老板的架子吵別人。這樣的環境誰能干下來?一個業務員離開的時候說,“我不是想走啊,而是老板把我當賊來防”。
很快劉老板依舊是一家人在干,所以現在的生意還是那么大,自己的白酒品牌銷量可以忽略不計。
三、沒有取舍意識。
傳統意義上的經銷商是和終端打交道,只是狹小的一個區域,對于品牌的做大幫助不是太大。
而經銷商要是還把重點放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還在想著進可攻退可守,品牌根本就是難以成長起來,只會成為家品牌。趙老板的批發部生意很好,他是原來一個企業的業務員下海,自己搞了一個批發部,人很精明能干。但是作為一個白酒的傳統經銷商,很難做到脫產,要領著干,還要看著干,整天卸貨上貨很是辛苦,羨慕那些在辦公樓上班,夏天有空調,冬天有暖氣,打打電話遙控指揮的品牌商,下定決心后決定向這方面轉型。
趙老板首先在商務區租了一個辦公樓,開始推自己的品牌,剛開始很順利,人員招聘,團隊建設,市場招商,對這方面應該也很熟悉,所以品牌開發在按部就班的進行。
可是趙老板離開批發部以后,批發部亂成一團,有些業務都是趙老板跑的,別人不清楚,業務人員接手過來,可是終端還是懷念那個服務又熱情,又周到的趙老板。紛紛問是什么原因,難道是趙老板不干了?批發部轉出去了?
趙老板感到了信任的危機,為了打消終端的顧慮,只有兩頭跑,今天在批發部,明天在公司。但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兩頭都耽誤了。一邊是剛起步,什么事情都需要老板決策,另一邊終端的事情很繁瑣,一會見不到老板都不行。
一年后趙老板的自創品牌只有在自己批發部的渠道網絡中能找的著,靠自己銷售維持著。創立的品牌成為自己家銷售的家品牌。
四、沒有服務意識。
管理終端和管理經銷商,服務終端和服務經銷商,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用服務管理終端的經驗放在經銷商身上,那是南轅北轍。
康老板把自己做批發部的成功總結有三點:首先一定要待人和氣,見人要打招呼,要稱呼別人,要讓人暖呼呼的。第二要價格優惠,要比競爭對手的價格多少要優惠些。第三要把握客戶賺小便宜的心理,給一些小禮物,或者把應收錢的最后零錢都給免除掉。
康老板的三板斧在自己做品牌的時候就行不通了。開始招商以后,客戶看著穿著像是土地主的康老板,點頭哈腰的如同哈巴狗圍繞自己,介紹產品的時候就像是賣百貨,看看別人都是西裝革履,一副很成功很有實力的樣子,心里首先就有幾分看不起。
康老板的產品價格很是便宜,可是市場支持也沒有了,康老板的問題出來了,品牌公司找的客戶是經銷商,自己做批發部的客戶是商超酒店,兩種客戶的惡目的不一樣,商超酒店里的客戶專門找便宜的批發部進貨,而品牌公司客戶的目的不是為了買便宜貨,而是為了賺錢,產品賣不動利潤率再高也是白搭。所以大部分客戶最后拒絕了康老板的品牌。
康老板的另一個習慣是最后零頭不要了,也惹出了麻煩,從品牌公司的角度來看,這是隨意的變動價格,很嚴重的事情,讓客戶感覺可以把價格往下面殺一殺。所以只要是康老板去談的業務,很少有談成的,談成了價格也很低。
最后康老板的市場不但沒有做起來,產品的價格那么低,錢也沒有賺到。
五、沒有決策意識。
要是說哪個經銷商既有直覺又有魄力的話,傳統渠道是找不出一個來,莫非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可能是經銷商敏銳的判斷力和直覺在日常繁復的勞動中磨滅了,總是在小心翼翼的跟在別人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