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動力學創始人杰伊·福里斯特(Jay Forrester)教授曾在一次企業家研討中,向大家提問:如果用一條船來打比方,企業家應是什么角色?
有人說企業家應該是船長,有人說是瞭望員,有人說是船主。
福里斯特都笑而不語。
最后,福里斯特指出:企業家應該是船的設計師。
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先生曾說:
治理一家公司是一個系統設計,應該系統思考,這是一個“擰螺絲”的過程,既不能片面重視和強調某一個環節,也不能忽視某些環節,還要注意好推進節奏。
按照系統思考的一項基本定律:結構影響行為,你想要讓人們產生你所期望的行為,最根本的辦法是設計相應的結構。否則,即使短期改變或被動遵從,長期來看還會回到從前的狀態。
因此,企業家只有真正懂得自己所駕馭的這個系統,成為高明的設計師,至少明白這個系統中有哪些要素,知道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拿捏好輕重緩急和推進節奏,才能游刃有余,否則就有可能事與愿違或事倍功半。
在我看來,雖然企業經營與管理中呈現出來的各種事務紛繁復雜,但其背后,從本質上講,只有兩類工作:設計并維持推動企業發展的“成長引擎”,以及及時預見、防范并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的各種問題。
正如《周易·系辭上》所講,“一陰一陽之謂道”。前者為“陽”,后者為“陰”,二者相生相克、共生共存,是所有企業家須臾不可缺少的兩項核心職責。

01 第一項工作:設計并維持“成長引擎”
許多朋友小時候都玩過“滾雪球”的游戲:先把雪團成一個雪球,然后推動它,雪球沾上的雪越多,雪球就變得越大……不一會兒,你就可能堆成了一個大雪人。
在這個簡單事件的背后,有一個良性循環在起作用,而時間成了你的朋友。
睿智的企業家也如此。他們仿佛有一雙“慧眼”,可以透過繽紛復雜的事物表象,把握住關鍵要素,如同“點穴”或“針灸”;通過整合與調配資源,推動企業走上持續發展的快車道,如同滾動的雪球。
這一技術,我稱之為發現、設計并維持企業的“成長引擎”,激發驅動企業成長的“增強回路”,這是系統思考的重要應用場景之一。

我們先看一個例子。
案例:“蓮霧大王”是怎樣煉成的
蓮霧是一種熱帶水果,中國臺灣的屏東是蓮霧的重要產地,當地有很多人種植高品質的蓮霧。由于市場價格很好,大部分農民都在當地擺攤來賣,但是難以形成規模,也容易削價競爭或被水果商盤剝,收益并不大。
其中,有一個農民知道不能只有好的水果,還得積極開發銷路。于是,他和一些便利店簽訂直銷協議,省掉了中間商的盤剝,并提供送貨到家的服務。
于是,有他家注冊商標的蓮霧,在最佳熟度時被采摘下來,直接配送到便利店,并在最短時間內被客戶買到、食用,口感頗佳,受到很多客戶的歡迎。便利店也很歡迎這種模式,不斷追加訂單。
此后,便捷的服務和新鮮可口的水果,在客戶中形成了“一傳十、十傳百”的“口碑效應”,越來越多的客戶到簽約便利店去訂購他家的蓮霧,也有越來越多的便利店和他簽約,因此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而這位聰明的果農,也因此賺到了豐厚的利潤,不斷擴大產能和供應能力,逐漸發展成為臺灣知名的蓮霧大王。
上面案例的主人公是一位果農,他發揮創造性思維,改變傳統營銷及供應模式,啟動了兩個相互增強的“成長引擎”(見下圖):

蓮霧大王的“成長引擎”
上圖中:
R1代表的是客戶因蓮霧質量優異而競相購買,并引發了“口碑效應”,從而導致客戶數量進一步增長的循環;
R2代表的是公司因銷量、收入增長,從而更有實力進一步擴大供應能力、滿足更多客戶需求的循環。
這兩個循環相互促進、緊密聯結,共同推動了這位果農的業務成長,最終使其成長為“蓮霧大王”。
1. 你找到業務的增長引擎了嗎?
事實上,任何一個不斷增長的業務,背后都有一個或幾個“增長引擎”(即“增強回路”),它把若干經營要素連接在一起,構成一個環環相扣的系統,并使得該系統得到自我增強。
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系統每運轉一圈,每個要素就得到一次增強,并引發下一次更大幅度的增強。如此循環往復,使得業務不斷增長。這是你事業的核心。
如果想把業務做大,你必須找到推動你業務發展的“增強回路”,并不斷給這個增強回路“加油”。
對于一個小企業來說,如果能通過系統思考,找到公司核心關鍵的良性循環,并設法讓這個循環轉動起來,公司就有機會快速成長。不論是什么行業,都可以找到這樣的環路,并體會系統思考為你的經營帶來的妙不可言的神奇效果。
當然,雖然我們事后分析或者用上述因果回路圖的形式繪制出來顯得似乎很簡單、直觀,但在真實的商業環境中,換作你所在的企業,你能從紛繁復雜的企業運作實務中抽離出來,具備這樣的洞察力嗎?
2. 任何不經設計的成長都是魯莽的
正如案例所述,任何企業或機構、業務的成長都需要而且可以被設計、管理。哪怕你只是經營著一個路邊攤,或者你只是一個小業主,你都需要對自己的成長進行設計與管理。
事實上,企業家如果可以發現、設計并維持企業的“成長引擎”,就能夠實現長期而持續的增長,創造商業奇跡。
近年來,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快速發展,很多企業把握住了機會,開始快速成長,企業規模迅速擴大,根本不是以線性的速度成長,而是完全失控,沒有任何主動的設計與管理,有一個機會就上一個項目或成立一家公司、新開一個攤子,完全不看這些項目之間是否存在關聯。
這些導致了大量多元化的企業集團出現,管理復雜度劇增、超出其能力限度。一旦出現某些意外,很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結果是全局性的崩潰,演繹出了一大堆“高臺跳水”或者像“煙花”一般的企業,燦爛一刻,卻轉瞬即逝。
因此,在我看來,不經設計的成長是魯莽的,也往往風險重重。
02 第二項工作:預見并有效解決成長帶來的問題
就像有光明的地方就有黑暗一樣,任何成長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沒人、沒錢、執行不力、出現偏差或事故……事實上,也有人講,企業家的核心工作就是解決問題。
為此,具備系統思考技能,制定睿智決策,是企業家另外一項必備的技能。
日常工作中,我們總會不可避免地面臨很多決策。學者戴維·斯諾頓(David Snowden)認為,除了在簡單情境中,人們可以確定正確答案之外,生活中還存在大量復雜與混亂、無序的情境:其中沒有顯而易見的因果關系,而是摻雜著動態、多變、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等多種復雜的系統特性。
例如:
1. 將一枚硬幣擲向空中,結果如何?
很顯然,這是一個簡單情境,結果相對明確:硬幣會掉落到地面上靜止不動,不是正面朝上就是反面朝上。
2. 假設你是某公司的地區營銷經理,你決定將自己負責的一款產品降價20%,那將會產生什么結果呢?
這是一個動態性復雜情境,而且存在多個利益相關者(包括你、公司內其他部門、其他競爭對手、消費者等),他們之間會發生多種相互影響,因而其可能性非常多:
該產品的銷售量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或者根本沒有變化;
你可能超額完成本季度銷售業績定額,成為銷售明星,獲得嘉獎和提升,也可能在后面幾個季度四處“求爺爺、告奶奶”,艱難度日,或者被同事排擠、被上級批評而不得不辭職;
公司可能因此獲得發展,也可能在一兩年之內倒閉;
……
似乎正應了那句老話:凡事皆有可能,世事難料。
但是,果真如此嗎?
難道在復雜的系統性問題面前,我們只能束手無措或聽天由命嗎?能否像歌中唱的那樣:“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系統思考可以讓管理者擁有這樣一雙“慧眼”。
系統思考是有效應對復雜性、系統性問題,解決問題,制定睿智決策的科學方法,有助于形成睿智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決策,避免拙劣的決策,比如那些看起來補上了當前的漏洞卻留下了長期隱患的決策。
管理學研究表明,面向社會這類極其復雜的動態系統,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決定可能導致后果發生天壤之別,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應”。
與之相似的“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失之毫厘,謬之千里”等醒世警句,都蘊涵著這個看似簡單實則深刻的道理。
這些都在提醒我們,真正睿智的領導必須具備系統思考的能力,才能洞悉復雜系統的運作,做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英明決策。
關于作者:邱昭良,管理學博士,國內著名的組織學習與系統思考專家,CKO學習型組織網創始人,北京學而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裁,國際組織學習協會、國際人才開發協會、美國項目管理協會會員、認證項目管理專家(P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