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之什么?
作為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讀書人,不知不覺有一種懷抱,希望把君子與大人作為人生追求目標。連帶為建設中國,為中國的民族文化努力,也有著心甘情愿的使命感。
從我的年齡,看廖彬宇先生而立之年,為學有成,出版洋洋灑灑的國學評論文字《平心平天下》。內容有仗劍少年的憂心與熱情。他的情懷——平心而論平天下之事,有為往圣繼絕學之志。也從最根本的經典《易經》里找到出路。
上下五千年,中國有綿延不絕的文化傳承。文章千古事,豈能一朝一夕改觀。但是彬宇先生自“十五志于學”以來,將國學復興作為一輩子學習與努力的方向。
先圣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他的人生立志如此。《平心平天下》有許多他不得已而言的感慨與評論,對于今日中國文化傳承得失,多有針貶。
他在傳統文化中成長,在《易經》的天地觀中長見識,加上他的演說教學,處處可見那種“舉一隅以三隅反”的聰明才智。讀中華經典有大用。他自學自立造就自己,與同道切磋琢磨。這本《平心平天下——傳統文化中的內圣外王之道與經世致用之學》,也可視為他年輕歲月所學所思的里程碑與所見所聞的又一次總結。
針對中國傳統文化必須與時俱進。只有“時中”之道才能解開當前環境限制,懂得審視傳統文化的“接地氣”與否,更是復興中國傳統文化唯一的途徑。
彬宇先生說“中華文化是在注重內圣修養,達到證悟宇宙人生真相。在這樣的基礎之上。產生了中華文化。”他認為“和為貴”是中化文化的成果。《易經》提出“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更是中國文化的自信,也是人生幸福“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的保證。
真羨慕彬宇先生的年少立志與年輕有為,從“學而時習之”到“教學相長”,彬宇先生誠然有超乎常人的感悟。
他顯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下培養出來的“好苗子”,且這株“好苗子”得天獨厚,稟賦超絕,不妖不染。我預見,他日后必將為中華傳統文化之復興做出貢獻,將成為“與天地參”的巨擘棟梁。我今客寓西安,為《平心平天下》喝彩。同時,愿彬宇先生永葆謙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在人生與大道的損益之間,更上層樓,直達人天。
臺灣孔子學院院長 孔子78代子孫 孔維勤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