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創新?如何在大公司內部創新?當整個高科技業都在摩爾定律的“詛咒”下滾滾向前時,一家大公司如何以如此令人崩潰的速度保持創新?最適合回答這些問題的,也許非英特爾莫屬。40年來,英特爾強大的研發、制造、管理和市場營銷,都為全球商學院提供了經典案例。這家高科技公司成功地將自己變成了計算機時代——并冀望成為未來通訊時代——的心臟。因此,我們特別邀請了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楊敘,在這里和我們討論創新,一個充滿悖論但必須被實現的目標。
現在大家一想到硅谷創新企業,腦子里就會浮現出這樣一幅圖景:在設施舒適的寬敞辦公室里,身著牛仔褲、T恤的工作人員三三兩兩地邊喝咖啡邊自由交談,于是各種精彩的思想火花就在碰撞中產生。這種極端自由開放的環境,一直被很多企業視為產生創新的“天堂”。
這種企業文化和管理模式并不只是屬于英特爾、谷歌或微軟。不過,對于“創造+制造”的英特爾來說,不加管理的自由無異于走向混亂。硅谷歷史證明,一個企業的基業長青依賴于其如何對創新活動進行管理。
英特爾創建之初,對創新的管理就是格魯夫等創始人考慮的重點。作為一個資源有限的公司,不可能對創新采取放任態度,否則收獲的不是創新和產品,而是滅亡。英特爾脫胎的仙童半導體公司之所以產品屢屢失敗,人才流失,就是因為內部對創新缺乏管理,研發人員各自為政。簡言之,創新沒有效率。因此,英特爾從誕生開始,就制定了嚴格的紀律,做到創新活動有效率,產品質量有保障。
然而,創新本身必然需要企業給予創新者足夠的靈活度,否則將窒息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英特爾要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IT產業,必須努力培植創新。
嚴格的管理和促進創新,在很多人看來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
如今的英特爾是一架龐大的機器,這部機器與眾不同的是,英特爾的每個組成部分都具有自我意識,能夠自我進化,并且可以選擇自由組合創新,如同霍格沃茨魔法學院里的城堡,又像變形金剛。只有這樣的組織,才能具備足夠的靈活度,適應快速變化的IT產業。
讓一部龐大機器具備自我創新和進化的特性,難乎其難,無異于令水火相容,這意味著讓一頭大象學會在僅及腳掌大小的鼓上跳舞。在英特爾最初的幾年里,如此巨大的管理挑戰經常讓格魯夫夜不能寐。
平衡的智慧在于以“創新”為管理設計的優先考量,而非為管理而管理。英特爾的管理理念非常強調以制度推進創新,以管理支持創新,充分釋放員工的創造力。英特爾的創新管理制度是管理學界的一個范例,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建設性挑戰”和“參與決策”。
英特爾希望員工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具創造性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因此需要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把自己的意見提出來,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表達意見。真理越辯越明,辦公室里鼓勵真理爭議,而反對企業政治,這就是“建設性挑戰”的內涵。這樣的管理準則要求大家把所有問題都公開在會議桌上爭辯,通過充分討論來理清問題真相。在迎接挑戰的過程中,員工們就學會了以數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這成為英特爾會議一景。
“大家的創造力是如此過剩,以至于我面臨的最大管理挑戰就是要掌握適當的時機結束爭論,馬上去付諸行動。”格魯夫說。
在格魯夫眼中,在十倍速時代的高科技產業里,加快決策、跑贏時間是首要任務。所以,在英特爾,決策并不是高層的獨有權,格魯夫發起了決策權下放,幾乎所有員工都參與決策。格魯夫還認為,中層主管是公司最寶貴也最容易被忽略的階層,他們有必要參與決策。在這樣的決策系統中,每個人都能夠展示自己的創見,對組織施加不同的影響力。
英特爾有很多規則,但為了給創造力保留極大空間,就要求所有規則必須盡量簡單易行。唯有簡單化,才能讓決策和命令迅速而且明確。所以,英特爾的管理是一種“極簡主義”管理,采用清楚簡單的指令,推動全球組織的運作。
創造力和高效率,互相支持最終達致平衡,創新成為組織的常態,成為高效率的活動。英特爾如今的拳頭產品微處理器,就源于一個工程師的靈機一動,而且迅速得到了公司的大力支持。
(作者為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