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是世界上綜合國力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是日本卻沒有誕生像BAT這樣的巨型平臺,因此給中國許多媒體留下”互聯網時代落伍者“的印象。但是在日本上了年紀的阿婆都在玩自拍,曬分享,他真的是”互聯網時代的落伍者嗎“?
日本國土有限,且是島國;基礎設施發達,尤其是物流基礎設施更好;人口集中,城市化程度較高。。這與互聯網巨型平臺誕生的條件相背。
為什么日本這樣一個國家,留給中國許多媒體人如此一種印象:它是個互聯網時代的落伍者。
你能迅速想到,它們缺乏BAT這樣的互聯網企業,尤其是阿里這樣在美國上市、享譽全球的巨頭。此外,你也能拉出京東、新美大、滴滴、360、小米這類互聯網企業群,中國似乎優勢更大了。
當過去幾年日本電子制造業持續遭遇困頓后,中國這類論調就更濃。甚至已蔓延到整個產業界。再聯想到中國經濟體量早已超越日本,我們的自豪感簡直可以爆棚。
但被認為一個落伍者的日本,互聯網實際卻很發達。尤其是移動互聯網與各種O2O領域,它比中國大陸要更普及,與實際經濟融合更快,服務更精細。
兩天前,我一個在東京銀座二丁目那邊逛,各色戶外公共設施、路邊幾平方的小店,都有著出非常鮮活的移動互聯網應用。我在一個沒有幾個座位的小便當店吃飯,無論是門口的KIOSKA還是店面內部的點菜系統,都與手機支付、生活應用有多重關聯。、東京地鐵上也是一片低頭族。上了年紀的阿婆手機玩得很溜。我仔細觀察過三個阿姨,她們不斷玩自拍、分享,掩口而笑,咯咯吱吱。身邊一個美麗女生,在玩Line,傳圖片,聊天,絲毫不避諱我在旁邊看個真切。
支撐這種種場景的,當然是日本發達的ICT業基礎設施。日本互聯網,無論PC時代還是移動時代,起步都比中國早。在電信業許多關鍵窗口,也都先于中國。
之前多本書已經綜合解讀過日本移動互聯網,比如巖田昭男《O2O時代的沖擊》、曾航《移動的帝國》等。但在我看來,他們都沒有給出真正的邏輯。
需要再次把關鍵的問題提出來。那就是,既然日本互聯網如此發達,那它為什么沒有誕生類似中國阿里這種大型互聯網平臺?
我先直接給出理由:一是日本國土有限,且是島國;二是基礎設施發達,尤其是大交通、大物流基礎更好;三是日本人口集中,城市化程度較高。
怎么跟這有關呢?我來說一說框架。
誕生阿里這種大平臺的必要條件是:龐大的人口、線下壁壘較多,尤其物流是社會的瓶頸之一;幅員一定遼闊。
日本人口不算少,但37萬平方公里,拋開不適居住的山地與島嶼,更小些。這意味著它的人口密度相當高。如果,再考慮到它的城市化程度,比如一個東京有3000多萬人,幾乎匯聚了日本四分之一的人口。
也就是說,它不像中國這樣龐大的面積,商品流通要周轉很多環節,成本會在流通過程中層層疊加,整個交易成本自然非常高。
日本的交通基礎設施很發達,公路、公交、公路、鐵路、日本新干線、海運、航空,幾乎每個領域都有許多故事。只相當于2.5個山東面積的日本,高速公路里程世界第七。它的地鐵系統可以說是全球最復雜、高效。51年前,日本子彈頭列車就已經上馬運營。汽車、造船工業不用說。它有著龐大大流通的基礎優勢。
這種人口、面積、城市化、城鄉一體化、交通物流(郵政、快遞)等關鍵要素結合起來,再加上制度支撐,整個社會就像一架機器一樣,精密運轉,非常高效。
在這種高效的物理世界里,純粹從實物商品的銷售來說,日本線下的效率足以維持一個較高的水準,互聯網平臺當然可以參與起來,但很難呈現出阿里這種勢如破竹、吸納一切的平臺力量。阿里這樣的平臺級企業不可能誕生在日本這樣的國家。互聯網平臺的樂園,是那種壁壘復雜的市場。我這里說的是平臺模式,不是說日本無法誕生電商企業,也不是無法誕生類似阿里這樣營收規模的互聯網企業。
你能看到,與中國面積可以對比是的美國,它的人口也有相當基數。在發達的整體經濟水平、全球化能力、ICT工業支撐下,美國當然能誕生巨型平臺企業,亞馬遜當然會有一個相當的體量。
在全球范圍尋找,未來,印度、巴西、德國、俄羅斯、印尼這類人口、地理空間較大的國家,如果它不走向過度的開放,類似南美智利那種自由主義的風格,應該都會誕生一些區域互聯網平臺企業。
當然,包括中國在內的這類國家,人口的因素會具有決定性作用。俄羅斯人口1.4億,絕對數量不小,但相比俄羅斯的國土面積,注定人口的整體消費力、消費與服務的多樣性,消費端的規模化效益,很難攤薄高昂的基礎設施成本。類似的還有加拿大,面積世界第二,但人口只有3500多萬。當然,它們的電商更多服務于核心城市。
這類國家都有自己獨立的電商平臺,德國的那個平臺,還被稱為歐洲的阿里,創始人也非常有個性。印度也已經有當地的地頭蛇平臺。
但是,這種具有誕生平臺級企業可能性的國家,卻在O2O領域,很難具備日本這種條件。日本的人口與消費力、國土、ICT基礎設施、供應鏈與物流基礎設施,它們的綜合匹配度比其他西方國家更高,更能促成精巧、高效的服務。它雖然沒有巨型互聯網平臺,但小而美的O2O化服務更普及,速度更快,形成閉環更有優勢。
中國當然也有許多O2O公司、創業項目。它們集中在城市。相比整個龐大市場前景,整體占比非常小。而且,由于90%的O2O服務都沒有真正實現交易閉環,更多停留在信息與決策層面,生存壓力更大。上半年的一份死亡名單,顯示出,中國在這個領域將經歷一個長期過程。它本質上是一種服務業的信息化,沒有制造業與實體經濟轉型的階段性改觀,服務業也很難有真正的起色,目前的創業項目之所以壓力大,也有制造業與實體經濟疲軟,導致O2O服務項目過度同質化,主要集中在一些高頻領域,競爭扭曲而激烈。
這就是日本互聯網業的差異化競爭力。它不是刻意形成的格局,而是上述多種資源稟賦自然形成的。當然,這些要素之外,也有日本實體經濟的支撐。如果沒有強大的工業支撐,沒有長期以來貿易立國的戰略,沒有落地環節的各種精細化、人性化服務,日本的這種路徑是很難持續的。某種程度上,日本在實體零售領域掌握著全球的一些游戲規則。它覆蓋廣泛、運轉高效的流通業,匯聚著全球各國的商品,你在商店里、路邊的KIOSKA里面,幾乎能看到全球各國的個性化商品,當然本地商品是其中關鍵部分。
忘記了,有必要補一個細節,它能顯示,日本零售業基礎設施之發達。日本是全球自動售貨機最普及的國家,全國接近5000萬臺,幾乎接近每兩人一臺。
你能看出,中國媒體對日本互聯網業的認知有很大偏差。當我們認為它是一個互聯網時代的落伍者時,我們沒有真正看到日本上述各種要素的協同,如此尊重實體經濟,面向整個社會服務的基礎設施具有更高的運營效率,也更有集約性。
當然,除了這些必備的要素,還有政策與文化層面的原因。中國之所以誕生阿里巴巴,跟本土長期以來有限的開放性有關。中國是一個壁壘多多、競爭不夠充分的市場,它是互聯網天然的樂園,它與實體的碰撞、融合,能比全球其他國家迸發出更為驚人的力量。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這是互聯網給予中國的一種恩賜。許多時候,許多人歇斯底里地表達他們對互聯網的商業崇拜,是因為,它確實已經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甚至命運。
但是,需要清醒的是,前21年,固然中國涌現了比日本等西方國家更具活力的互聯網企業,但這并非意味著我們面臨的挑戰比它們更少。相反會更多。因為,服務業的信息化,以及數字鴻溝那邊的鄉村世界,它的信息化還停留在相對原始的水平。這兩個大的領域,是中國信息化進程中最難啃的骨頭。
我們關注美國很多,也應該仔細研究日本互聯網的差異化競爭力,它的服務業信息化值得關注,核心不在于技術本身,而是線下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意識。我們缺乏精細化的精神,O2O服務缺乏這一精神是不可能有真正起色的。當然,背后的各種社會化壁壘也具有決定性作用。
所以,由此我們也不要因為日本沒有阿里,沒有整個BAT,沒有大批美國掛牌的互聯網企業,就認為日本在互聯網時代失去了競爭力。我覺得除了人口老齡化是它確實難以回避的核心問題外,日本依然是全球綜合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中國只是完成了第一波波瀾壯闊的信息化運動,而下一波,在與實體經濟大規模融合的過程中,考驗中國的因素,就在于我們的原始的創新精神、創意文化、基礎制造業的升級、人本關懷與服務意識,以及一個開放的制度環境了。
當然,我這么寫,全文并非完全認同日本的路徑就是最合理的。至少它的制造業陷入一個周期困頓,也說明這個國家的產業面存在許多問題。它應該也是影響日本互聯網的因素之一。我認為除了移動互聯網之外,未來日本在工業互聯網、工業4.0等許多領域仍然會展現出它的力量。不過,這都不是我這幾段文字要寫的核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