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財經金融學院朱青教授指出“互聯網+稅務”的說法應該改成“稅務+互聯網”,朱教授認為我們不應該要把互聯網看的太重,互聯網只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并舉兩項考察闡述其觀點:一是在新加坡考察,發現新加坡稅務機構的工作全是機械化,當時新加坡的報稅模式是“信件+稅收”。二是在美國的考察,發現美國稅務機構的工作全部通過電話,即“電話+稅收”。現在所說的“互聯網+稅收”,也是一個時代的產物、科技發展的產物,像王軍局長所說的我們要擁抱互聯網,不要把“互聯網+稅務”過分神秘化。并舉“餓了么”的企業案例。過去外賣通過電話,現在通過“互聯網+”,業務流程沒有變,變的只是手段。不要神秘化互聯網+,應該注重的還是稅收征管。
我國下一步國地稅征管體制改革的重點是要解決三大問題:一是電子發票管理;二是信息化問題;三是大數據問題。
1995年中國稅制改革正在試點,當時面臨的問題是增值稅發票管理問題。當時企業繳稅十分復雜,要報稅,每個月都要跑稅局,現在有了互聯網就不需要了,很方便。互聯網給稅收管理提供了很便利的條件。新的征管改革提出來明年要全部實施電子發票。
互聯網還有一個功能,大數據,云計算。數據采集變得非常容易。海關、稅局、財政局等通過互聯網連接起來。比如,“互聯網+稅務”能把免征額科學化。個性化費用扣除,每個家庭都不一樣。個稅制度實行綜合分類相結合,第一年按照分類個稅來計稅,第二年要匯總,進行加總,多退少補,加總的數據來自互聯網大數據處理,效法北歐模式,即通過互聯網的大數據給每個人計算出一年的收入和應納稅額。
“互聯網+稅務”是下一步個稅改革的重要依仗,沒有“互聯網+”就只能效法美國模式,家家戶戶填報稅單進行報稅,十分復雜,成本非常高。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我們到2018年要建成一個全國收入和房地產的綜合信息統計系統。通過互聯網搭建一個平臺,提供信息流,之后的稅收征管只需要抓資金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