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3 月 17 日,中國工程院“制造強國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組特邀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特聘講座李杰教授、美國辛辛那堤大學 IMS 中心主任與上海交通大學先進產業技術研究院顧問院長 在中國工程院做了題為“智能機器和工業 4.0 制造系統的智能分析”的學術報告,而此前,德國產業和學術界率先提出了工業 4.0 的概念并被德國政府《高技術戰略2020》確定為十大未來項目之一。
德國在 2013 年提出了工業 4.0 的概念。他們認為,18 世紀引入機械制造設備的工業是 1.0時代,20 世紀初的電氣化與自動化是 2.0 時代,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的信息化是 3.0 時代,現在正在進入工業 4.0 時代,即,實體物理世界和虛擬網絡世界融合的時代。但是所謂虛擬網絡——實體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 CPS)融合的主要思想,美國早在 2006 年前就提出來了但應用領域包括能源,健康服務, 航空, 天然災害等級。德國在工業 4.0 的內容兄針對信息與制造。 雖然德國先提出了概念,但他們方在起步著手轉型,相較于美國,以 CPS 為概念的先進制造一直在做。 在美國,以通用電氣為代表的工業大數據計劃已經啟動,通用電氣同亞馬遜(Amazon),埃森哲(Accenture)以及威睿(VMware)等企業共同合作,投資數十億美金,致力于工業大數據的產業浪潮。其目的是將航空,電力,采油,
醫療器械等命脈行業通過傳感器同互聯網連接,經云計算平臺的數據分析,來控制調節工業機器的正常運轉及維護,提高機器效率,節省使用維護成本等。
而在中國,工業大數據領域的研究和應用剛剛起步,隨著大數據、物聯網及云計算技術的發展,數據蘊含的價值正在飛速提高。但以工業大數據為主線的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趨勢正在顯現。為探 尋大數據、物聯網及云計算技術在工業領域中的綜合應用途徑,促進工業領域產業結構升級、提升企業運營效率,系統地尋找技術突破點、李杰教授特別做一工業 4.0 的制造戰略報告,從而推動大數據、物聯網及云計算技術與 工業產業的結合并催
生新的產業技術創新機會。
本培訓計劃以將引導參與學員學習「工業 4.0 創新設計」之方法,說明如何由客戶需求端思考跨領域整合創新服務模式,創造產品使用附加價值及永續服務收益。課程中將教授學員運用由李杰教授所提出之主導式創新方法,搭配國內外企業運用以發展服務之實際案例介紹,以期提升學員系統整合與服務創新研發管理能力,內化于業務能創造創新產品及服務之附加價值,挖掘出客戶潛在需求、完善企業的創新產品主題,進而提供其他業者難以模仿且具市場區隔的產品及服務,才能于全球產業競爭中確立企業的主導地位,為企業取得競爭優勢。
本次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 介紹工業 4.0、CPS 及工業大數據的概念、發展及推動產業創新的方
法和實例;
二、 分享各工業大數據領域的工作,探討大數據、物聯網及云計算技術與
工業產業相結合的機會及發展方向;
三、 如何建立工業大數據分析系統與應用。
2. 課程規劃
第一部分: 全球性企業競爭模式的轉變
第二部分: 工業大數據,虛擬網絡——實體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 CPS),與工業 4.0 第三部分: 工業 4.0 與工業大數據分析案例與實踐 (產品和服務系統的 智能數字服務和預測分析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