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黃”和“蛋白”代表什么
“蛋黃”代表了某種產品的現實功能,而“蛋白”則是通過服務所衍生的潛在、外圍價值。顧客通常只會想到要一個更大的“蛋黃”,但其實,就連他們都沒有意識到“蛋白”才更具價值。這就如同iPhone給手機業帶來的顛覆
大規模智能化私人定制
催生“工業4.0”的是消費者的個性化追求,如果說過去的企業強調通過機械化、自動化來滿足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如今則要將消費數據和工業大數據對接,將生產與服務更緊密融合,走向“大規模智能化私人定制”
“工業4.0”已經成為引領制造業升級的旗幟,但怎么做才算原汁原味?是3D打印、更先進的自動化流水線,還是讓機器人取代工人賣力加班?
在專家看來,“工業4.0”的本質不在機器,甚至不能算一個純粹的技術詞匯。只有從價值創造的角度切入,才有助于厘清“工業4.0”的本質,并在中國制造的語境中找準定位。
歷史:美國與德國的不同“邏輯”
德國制造業的水準世界公認,但在互聯網時代卻承受著沖擊。“工業4.0”實踐的領軍人物、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教授李杰告訴記者,過去五年,德國制造業增長陷入停滯,“工業4.0”是德國提振國家競爭力的新思維。
德國工程院院長、“工業4.0工作組”聯合主席孔翰寧曾任SAP公司首席執行官,這是德國幾乎唯一的全球性軟件巨頭。實際上,軟件業在歐洲一直比較弱勢,在孔翰寧的視野中,這也是德國制造業的危機根源——因為軟件和服務業的短板,德國工業界匹配不了如今的價值創造模式,經濟回報被局限于硬件領域,無法充分分享高速增長的服務端利潤。
而在美國,“工業4.0”的概念則早就融合在“CPS(虛擬網絡-實體物理融合系統)”或是“工業互聯網”等概念之中。以通用電氣(GE)、波音等大型跨國企業為代表,美國的制造業不僅提供裝備,同時還以信息服務的形式為客戶運營提供支撐——比如GE的噴氣發動機公司早已告別單純賣發動機的模式,轉而出售航空管理服務。
美國企業的商業邏輯,是以硅谷為代表的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為支撐的。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產業經濟學系主任芮明杰教授告訴記者,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更像是開發計算機的軟件操作系統,而德國的“工業4.0”則偏重研究電腦硬件設備。
關鍵:制造與服務的“虛實融合”
在李杰為“工業4.0”造勢的各場演講中,都會用到一個“蛋黃”和“蛋白”的比喻——“蛋黃”代表了某種產品的現實功能,而“蛋白”則是通過服務所衍生的潛在、外圍價值。
在李杰看來,顧客通常只會想到要一個更大的“蛋黃”,但其實,就連他們都沒有意識到“蛋白”才更具價值。這就如同iPhone給手機業帶來的顛覆——如果只是迎合消費者,那么喬布斯就該造出一個更好的通話機器,但iPhone卻開創出一個巨大的移動互聯網市場。
“工業4.0”如果只看到硬件或裝備之變,那就是因小失大。李杰說,解決已知問題,是一個“加值”過程;解決未知問題,才能“創值”。
創值,或者說對未知需求的挖掘和滿足,只有在當今的技術背景下才有可能成為一種真正的競爭力。芮明杰表示,催生“工業4.0”的是消費者的個性化追求,如果說過去的企業強調通過機械化、自動化來滿足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如今則要將消費數據和工業大數據對接,將生產與服務更緊密融合,走向“大規模智能化私人定制”。
要滿足“工業4.0”的需求定制目標,必須依靠大數據,由它把商業洞察力送達之前很難觸及的深處。李杰說,循著新的價值創造思維,關鍵在于發現需求的缺口;而后,如何填補它就只是按部就班的技術實現。這是一個制造與服務、軟件與硬件“虛實融合”的過程。
中國:有機會另辟“數據派”之路
事實上,無論是中國還是德國,僅靠“智能工廠”走不出“紅海”。
雖然“工業4.0”的本質是以數據挖掘為基礎的制造業服務化,但大量德國企業依然被“制造為先”的思維慣性所左右,如果不發生改變,那么德國工廠有朝一日可能降格為美國IT業的硬件貼牌供應商。
中國的制造業不如德國,互聯網難比硅谷,但依然有希望在“工業4.0”時代彎道超車。“中國沒有傳統的包袱,可以直接轉向大數據,就像跳過固定電話直接進入智能手機時代一樣。”李杰說。
中國工廠擁有全球最多的裝備和用戶,由此能接觸到全球最充沛的生產和消費者數據。如果說美德兩國的“工業4.0”分別是“軟件派”和“硬件派”,那么中國是否有機會開創一條“數據派”之路呢?
李杰說,中國發展“工業4.0”,應該少談“定義”,多談“意義”。企業首先要辨析自己的問題,究竟是高污染高能耗、還是對市場反應不足,然后再想想怎樣用“工業4.0”方式化解。
在宏觀層面,芮明杰建議國家成立“工業4.0”戰略研究機構,從頂層設計角度“想明白”。至于上海,應該結合自身優勢和需要仔細斟酌。他表示,現在上海提的“四新經濟”更多著眼于當下,其實還應對中長期變革投入更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