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一年,新三板做市指數在跌破千點大關之后仍然陰跌不止,與2015年火爆時的場景形成了鮮明對比,有不少企業逐漸對新三板失去了耐心,選擇以各種方式離開新三板。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逃離”的同時,新三板也在不斷透露著“春天的氣息”。
2017年2月,劉士余主席首次公開發言提到新三板:新三板既是“苗圃”,也是“土壤”。讓一批創新能力強、誠實守信、市場前景好的企業,能夠轉板就轉板,不愿意轉板就在新三板里面綻放。
12月22日,股轉系統正式出臺了新三板的分層與交易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的新政策,一時間新三板春天來臨的呼聲又再一次變得激烈。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犀牛之星為各位對比了過去這一年新三板新掛牌企業和摘牌企業的整體情況,各位不妨看看,作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重要組成部分的新三板,在過去一年里整體掛牌企業情況發生了哪些變化。
摘牌數量逐漸趕上掛牌數量
從2017年整年來看,新三板共有2136家企業新增掛牌,同比2016年全年的掛牌家數4691家減少了2552家,同比減少了54.40%;摘牌方面,2017年共有709家企業從新三板摘牌,是2016年的12倍、2015年的53倍。
在新增掛牌與摘牌企業數量一減一增的同時,犀牛之星注意到,自2017年下半年以來,新三板企業掛牌與摘牌數量的絕對值已經趨于相等,也即是說,新三板的總掛牌企業家數正趨于穩定。
從上圖可以看到,2017年7月,新三板企業的月摘牌數量首次超過了掛牌數量,而從9月份開始,新三板企業的摘牌數量和掛牌數量已經十分相近。
從掛牌企業變動趨勢來看,2017年年初延續著2016年的高增長趨勢,1-3月維持月均掛牌家數約300家的水平;而在9-12月我們則可以看到月均掛牌企業家數僅有100家左右,僅有年初約三分之一的水平。
從摘牌企業變動趨勢看,可以看到除了9月和10月摘牌企業數量出現下降以外,2017年摘牌企業數量總體呈現逐步增長的趨勢,并在12月份達到峰值,單月摘牌數達到130家。
摘牌企業業績遠超過新掛牌企業
先從掛牌企業的經營情況來看,2017年新增掛牌的2136家企業2016年的營收總和為2698.41億元,凈利潤總和為155.68億元,平均每家企業實現營收1.27億元,比2016年全年的新增掛牌企業下降5.90%,2136家企業平均凈利潤732.94萬元,比2016年新增掛牌企業上升了4.65%。
而從新增掛牌企業的成長性來看,2017年新掛牌的2136家企業2016年凈利潤實現32.60%的同比增長率,遠遠高于2016年4691家掛牌企業7.16%的凈利潤增長率和新三板整體企業4.22%的增長率。
不過從業績體量來看,近兩年的新增掛牌企業業績體量均小于新三板整體掛牌企業,其中營收均值比新三板整體企業低約20%,凈利潤均值低約25%。
此外,在去年新增的掛牌企業中,虧損企業的家數為275家,占比為12.86%,比2016年掛牌企業的虧損占比20.49%,下降了7.63個百分點。
綜合來看,2017年新增掛牌的新三板企業整體呈現“小而美”的特點,這也是新三板在整體趨冷的情況下企業掛牌新三板回歸理性的表現。
再來看2017年摘牌企業的業績情況,2017年全年摘牌的709家企業,2016年平均實現營收3.03億元,是近兩年掛牌企業營收的約2.3倍;709家摘牌企業平均實現凈利潤2785萬元,是近兩年掛牌企業的將近4倍,是新三板全部企業平均凈利潤的約3倍。
而從成長性對比,709家摘牌企業2016年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高達53.11%,高于2017年掛牌企業32.60%的增長率,與新三板整體企業4.22%的凈利潤增長率更是形成鮮明對比。
從上圖可以看到,2017年新三板掛牌企業的質量與摘牌企業的質量存在明顯的差異,而這種不對等也造成了新三板整體企業平均質量的下降。
一方面,業績體量大且成長性高的企業在加速流出,另一方面,業績體量小而成長性又相對較低的企業在持續流入,這種持續的“剪刀差”導致新三板整體掛牌企業的平均業績被持續拉低。目前新三板整體企業在2016年的凈利潤同比增長率僅剩4.22%,可以說就是高質量企業流失所致。
“苗圃”的加強與“土壤”的弱化
綜合來看,在過去的一年里,新三板一方面掛牌的企業在不斷減少,而另一方面有越來越多的高質量企業在不斷流失,雖然新三板在掛牌企業總數上保持穩定,但若細究到每家掛牌企業的業績情況,則頗有大江東去的感嘆。
在這一批離開新三板的企業中,有些是為了清理“三類股東”或配合其他上市計劃而摘牌,而有些則是由于被上市公司并購而退出新三板,還有一些是因為滿足不了融資需求而摘牌。
2017年年初以來,受IPO審核節奏不斷加快的影響,有越來越多的新三板企業加入了IPO大軍。然而對于許多在新三板掛牌的擬IPO公司而言,卻不得不面臨一直以來缺乏官方審核口徑的“三類股東”問題,因此許多擬IPO企業選擇從新三板摘牌清理“三類股東”,如明德生物(430591)、博拉網絡(834484)等。
另一方面,在新三板投資遇冷,做市指數“跌跌不休”的情況下,許多業績靚麗的企業由于得不到期望估值等原因紛紛選擇“嫁入”上市公司,如力馳雷奧、有棵樹、禮多多等。
此外,從企業融資來看,在2017年掛牌企業數量超過11000家的情況下,新三板企業的融資總額卻創下了3年以來的新低,2017年新三板僅完成1214.51億元的融資,比2016年的1404.45億元減少了13.52%,比2015年的1445.19億元減少15.96%。在2017年完成過融資的企業僅有2215家,僅占整體企業掛牌數量的19.08%。
盡管有越來越多的新三板公司通過IPO或被并購實現“轉板”,這確實是新三板“苗圃”功能的體現,然而從另一方面看,隨著體量較大且成長性高的高質量企業的流失,而新掛牌的高質量企業卻寥寥可數,這勢必將導致投資者投資熱情下降,企業的融資環境惡化,進而削弱了新三板最為核心的“土壤”功能。而“土壤”變差的新三板,拿什么去成為一個好的“苗圃”呢?
拓寬投融資渠道、激發企業創新創業活力、優化資源配置、加快轉型升級、助推經濟增長動能轉換,是作為一個成熟的資本市場所需具備的功能。窮則思變,隨著新三板市場價值洼地的形成,新三板掛牌、融資和信披制度的不斷完善,以及各監管層對新三板的逐漸重視,我們仍有理由相信新三板會成為一個成熟的資本市場。只不過在這個漫長的“寒冬”里,你無法想象,明天將有多少人會失去“意志”而逃離。
本文源自犀牛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