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面積為2千余平、300多個工位,聚集了一批互聯網金融、智能科技、文化傳媒、高端服務業的麥騰集創空間里,空無一人。
出差上海的這近一周里,除了招聘面試,就是見各種新老朋友的創業者,有來自安徽的也有武漢恰巧碰到上海的,上海的朋友相較北京都比較“富裕”,外出總有車接車送,外加餐宴相配。這是朋友們對“女性”記者朋友的照顧,但其實并不太適合北京,原因很明了:1)北京創業者多屬北漂、破釜沉舟奮斗型,有身價無現金;2)北京遍地記者,多一個李小雙和少一個李大雙沒太大差;3)北京的堵,只有地鐵可以保證時間的準時性;4)北京的創業者,小資的飯店太奢侈,外賣是標配。
盡管,北京和上海有諸如互聯網發展時期早晚有別、創業氛圍濃郁程度有巨差等歷史原因和現狀,但兩地都有相同的呼聲:資本市場不景氣。
正文
北京+上海,可以代表大半個中國風投現狀,那么國外呢,硅谷呢?我的腦電波始終在北、上、硅三者間跳動。
速覽全球風投市場
早在兩個月前,數據分析公司CBInsights和會計審計公司KPMG就聯合發布《2015年全球風險投資數據報告》。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風險投資總金額達1285億美元,較2014年890億美元同比增長44%,這是2000年以來的最高值記錄。從整體來看,2015年風險投資金額規模更大、投資領域更廣,包括生命科技、金融科技、零售領域及教育等。但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全球風險投資共有7872筆投資交易,而該年第四季度只有1742筆,且美國歐洲風險投資宗數減少,亞洲卻在增加,尤其是中國。
業內得出結論:風投領域,中國與美國的差距正在縮小。
硅谷的魅力在于獨角獸聚集
一家關注國際風投、商業模式為“左端為數量龐大的優秀中小企業,右端則為各類專業服務商VC、PE等”的國內母基金盛景網聯觀察到:
VC在中國的投資額2013年為45億美元,2014年為150億美元,2015年為370億美元,一路增長。2015年第三季度投資規模呈現增長態勢,高達130億美元,第四季度由于互聯網服務的投資熱潮突然變冷,投資額猛然下降了40%,VC投資者開始撤退,交易規模降為78億美元。
VC在美國投資2014年為560億美元,2015年為680億美元。
這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因為IPO和創業公司出售交易變少,VC首次放緩退出的步伐。
全球共有229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所有估值超過10億美元且創立時間不到25年的公司,都被定義為“獨角獸”。雖然定義非常寬泛,但實際上,其中約有75%的公司是在過去10年創辦的。),其中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的“十角獸”公司達21家。
據統計,98家獨角獸從事消費科技業務,主要集中于零售和分享經濟領域。譬如,零售領域的獨角獸包括在線交易市場Etsy和阿里巴巴;在分享經濟領域可以看到Airbnb和Lyft。另外,有112家獨角獸來自企業技術基礎設施和垂直行業,譬如,金融技術、醫療技術、清潔技術和目前十分火爆的物聯網。
所以,全球獨角獸來自科技行業的各個領域。
據盛景網聯在硅谷的探索發現,在所有獨角獸公司中,共有101家總部位于美國加州,還有23家位于紐約州,中國數量也比較多,達33家;歐洲總共約有13家,分布在德國、英國和其他國家。2015年是獨角獸之年,新增的獨角獸公司約有40%位于美國境外,在總數中占比達30%。這表明高估值創業公司的分布呈現全球化趨勢。這些獨角獸的投資者都是全球頂尖投資公司,幾乎都位于美國。排名首位的是SequoiaCapital(紅杉資本),該公司共投資37家獨角獸公司,AccelPartners(紅點風險投資)共投資29家,AndreessenHorowitz(A16Z)共投資28家。
那么,硅谷投資熱點與趨勢在哪?
中國資本大舉進入硅谷,尤其是BAT:
騰訊圍繞硅谷所在的舊金山灣區投資了一系列的互聯網和智能硬件公司:總部在舊金山的打車應用軟件Lyft、定位于90后匿名社交的硅谷企業Whisper、專注體征數據監測設備開發的硅谷公司Scanadu、位于舊金山灣區圣馬特奧市的智能跟蹤設備公司Tile、硅谷的虛擬現實聊天平臺AltspaceVR、硅谷的游戲視頻錄制和分享公司Kamcord、硅谷智能硬件孵化器公司PlaygroundGlobal、總部在西雅圖的安卓定制系統開發商Cyanogen等。
阿里巴巴的戰略投資部雖在舊金山灣區辦公,但其在美國投資的區域和行業比較廣,覆蓋游戲、電商、智能家居、安全與技術等領域。最近一年多投資的6家公司分別是:Lyft、舊金山多人社交游戲開發公司Kabam、西雅圖母嬰用品團購網站Zulily、硅谷智能家居公司EvaAutomation、位于紐約的互聯網古董拍賣商FirstDibs、硅谷移動安全和加密技術公司V-Key。
百度這段時間則只在美國投資過Uber和位于舊金山致力于CDN服務與云安全的公司CloudFlare。
未來,硅谷的投資熱點和趨勢在于:
1)汽車及交通運輸行業:汽車行業將會被大規模地改變,特別是當完全自動駕駛——或者說無人駕駛的汽車正式成為主流以后;在未來5年內,最新款的汽車將會是智能的、“能互相交流”的汽車;到2025年,這意味著其中大約10%是完全自動駕駛的汽車。
2)金融行業:金融行業最大的改變可能是投資顧問專家將被機器人顧問所取代;到2020年左右,將有高達2.2萬億美元的投資是由可以真正“學習”市場投資的人工智能計算機完成。這個行業已經將方向轉向自動化程序實現的高頻交易,而其他一些公司則向客戶許諾使用成熟的算法來自動化管理他們的資金。
3)醫療行業:未來醫院將會使用機器人來輔助一切,無論是關鍵的手術,還是照料老年病患和殘疾人病患。2000年,只有1000例手術在機器人輔助下完成;到2014年,這一數字已經達到了57000,未來將會繼續增長。科技也將會使專業醫療工作者的缺口得到填補。擁有大量老齡化人口的日本,繼續在幫助老年人完成簡單事務的“陪護機器人”方面領先全球。
4)制造業:當前在全球范圍內只有10%的制造業工作是自動化的。接下來的10年中,隨著機器人價格大幅降低,這一數字將達到45%。
5)農業:農業也將迎來巨大的改變,更多的無人駕駛拖拉機、無人機、以及擠奶機器人將被引入農場。2025年的農場也將更多地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和大數據分析來優化農作物產量。
6)服務業:隨著更多的個人機器人能夠完成簡單、危險或是重復性高的工作,并進入服務行業,這個行業將會被改變很多。Roomba已經可以為用戶清掃地板,而用來割草、擦窗、洗碗的機器人也將到來。也有一些機器人像家庭成員一樣,會陪你說話、對你的情緒做出反應,比如軟銀2015年推出的Pepper。這類機器人將會變得越來越多。
7)人工智能行業:人工智能行業將會迎來爆發,而且隨著計算機變得越來越智能,人工智能將會影響全球經濟。人工智能技術,可以作出預測或是像人類一樣(甚至比人類更好)地思考的軟件,到2024年可能會是一個430億美元的產業。
8)軍事行業:人工智能也有不利的一面。全球范圍內“知識性工作”(knowledgework)的職位數量將降到2.3億,而一些人已經提出人工智能可能導致“殺手機器人”(killerrobots)出現。這種顧慮并非空穴來風:飛機和國防行業已經有了不需要人類控制的軍用機器,例如自動飛向目標地點的無人機,雖然他們現在仍然讓人類來按下發動攻擊的按鈕。目前,90個國家將無人機引入作戰,其中30個國家為無人機配置有武裝。商用和軍用的無人機,數量在接下來的5年內將會達到現在的3倍。陸用軍事機器人也有可能會出現,像Google旗下的波士頓動力研制的“驢”(mule)。其設計意圖是用來運輸,擁有比人類士兵高很多的負載能力。
9)娛樂文化教育行業:影院、電視、游戲、教育,全新的超現實主義世界。
未來,深度科技將成為投資熱點。
番外
作為盛景網聯投資世界觀察世界并分享給大眾的受益者和記錄者,只能說:當下火熱的B2B,美國人力成本很高,中國也會是這樣;貌似已經過時的O2O,美國崛起在共享經濟,中國將成就在消費升級;炒的爆棚的AR、VR、AVR視頻直播等新科技只是深度科技的毛毛雨,目前國內VC多數是大肆炒作,“慫恿”同行試水,并未采取大規模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