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之路
停印紙媒并不意味著這份報紙由此而消亡,它只是為了減少編采和發行成本而把報紙網絡化。事實上,《紐約時報》的網絡轉型已進行多年。1996年,它推出網絡版,到2002年注冊用戶已達1600萬,且每月以50萬用戶的速度遞增。彼時蘇茲伯格就強調,《紐約時報》的長期競爭對手不是《華盛頓郵報》或《華爾街日報》,而是微軟和美國在線-時代華納。
從未來的發展方向來看,停印紙媒意味著其收入必須來自互聯網,要么是互聯網廣告,要么是收費項目,或者兩者兼而有之。但至少從短期來看,《紐約時報》還不愿意放棄收費項目的實驗。據報道,明年初,《紐約時報》將和Google合作推出類似咪表的付費閱讀方式—“初次點擊免費”:允許讀者免費閱讀一定數量的文章,在超過限量后,讀者將被帶入付費頁面。
互動媒體趨勢
雖然我們不能給出《紐約時報》轉型的精確技術路線,但停印紙媒折射的互聯網戰略已清晰可見。其他傳統媒體應有清醒的認識。
一方面,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借助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互聯網終端,網絡平臺真正實現了“永遠在線”,一是讓互聯網較傳統媒體的公共性、及時性、互動性等優勢更加凸顯;二是讀者不再借助紙質媒體實現信息獲取,這種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閱讀體驗,較之前紙質閱讀更方便、更豐富、更有吸引力。
另一方面,網絡平臺、尤其是基于web2.0技術為基礎,以博客、微博等為代表的網絡平臺更將后現代的邊緣化、去中心化色彩展現得淋漓盡致。媒體未來學家甚至預言,到2020年,超過50%的新聞將由公眾提供。
延伸產業鏈
當然,即使是在“我們即媒體,人人即記者”的時代,在“iPad們”風靡、大有取代紙質媒體的時代,傳統媒體依然有其生存空間。首先,人們對多元化的信息需求是持續存在的;其次,在公眾提供新聞從而使信息真正大爆炸的時代,對信息真實性的辨認、深度剖析及預測顯得更有價值,而這正是傳統媒體的強項。如果讀者認為某個傳統媒體提供的內容是獨到的、稀缺性資源,那就存在用戶為其付費的可能性。
隨著諸如iPad這樣的移動終端的普及,閱讀可以集文字、視頻、幻燈片、互動于一體,徹底改變閱讀體驗。這種變化,將打破傳統媒體中紙面、電視、廣播等媒體天然界線。未來的媒體,一方面要以內容生產商的身份,向平板電腦、手機、網絡等出售內容;另一方面,要進行整合或延伸產業鏈,以運營商的身份運營內容以獲得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