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企業走出去的模式和道路,正在逐步走向成熟。過去,企業以產品出口為主,如今轉向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研發中心;過去是單純以占領市場為目的,如今轉向獲取國際人才與科技信息等創新資源。
以深圳高新技術企業為例,目前已經逐步形成3個梯隊。
以華為和中興為代表的第一梯隊,在全球布局其市場銷售和研發網絡,利用全球人才資源、技術資源提升企業競爭力;第二梯隊以產品出口為主,在海外建立了一些銷售網點,雖然企業規模不大,但在專業領域能與國際一流企業“叫板”;大量中小型科技企業是第三梯隊,與國際市場聯系緊密,但實力有限,缺乏資金、國際人才和渠道。
“對于大多數小型高科技企業來說,‘走出去’的方式可能是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而不是大規模的投資或并購。”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相關負責人認為,研發中心可大可小,其作用一是跟蹤發達國家在本領域的最新動態,二是引進更多的實用技術。這種模式對于研發型的高科技企業尤為重要。
而華為、中興等巨頭的發家史也是如此:從第三世界國家低端網絡開始,一開始的時候采取小投入,逐漸投入策略,等比較明朗的時候再加大投入。“這種方式是一種細水長流的方式。”上述負責人說,這樣速度看起來似乎比較慢,但風險較低。
速度更快的無疑是直接海外并購。這方面,柳傳志對節奏的把握為后來者提供了難得的借鑒。
聯想集團董事長柳傳志事后回憶,早在2000年IBM派人與聯想談并購事宜時,被他當場回絕。一直到4年后最終達成協議。“做出收購舉動,企業一定得看清了形勢,找準了自己在行業中的地位,收購后,能否掌控新公司,心里得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