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日益成為知識經濟,企業家精神——對新商業機會的發現和利用——成了最流行的詞匯,這是很有道理的:它是唯一一種無法在不同公司之間轉移的資源。在這個山寨盛行、市場飽和且行業門檻較低的環境下,企業的市場優勢往往會迅速喪失,企業家精神成了全球產業競爭的終極利器。中國是否也有這種資源?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界定和區分兩種截然不同的企業家精神:需求面企業家精神和供應面企業家精神。需求面企業家精神從消費者尚未得到滿足的需求出發,構想出合理可行的商業概念,以彌合這道鴻溝,消費者是其商業世界的核心。包括資本在內的各種經濟資源,是在發現并探索某種商業機會之后才籌集的。
與此相反,供應面企業家精神起源于某種商業機會被發現并探索之前,就積聚起來的經濟資源。周遭似乎到處都有獲得巨額財務回報的機會,受此誘惑,投資者無法遏制追逐潮流并大量舉債的沖動,其投資通常建立在對企業盈利前景的錯誤假設之上,或者高估了其產品的真實需求。在中國盛行的是哪種企業家精神?
兩者皆有。需求面企業家精神是中國私營企業中的主流,它們追求市場上需求面的商業機會,這樣的企業包括:互聯網巨頭百度、電子商務公司當當、網絡媒體公司新浪和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等。需求面企業家精神在國有企業和鄉鎮企業中盛行,它們往往從市場的供應面出發追逐商業機會,這種企業包括:中石化、中國移動和中國人壽等。國有企業和鄉鎮企業通常不是通過市場研究來發現消費需求,倒是反其道而行之,先籌集資金、大建設施、招聘勞工,然后才來尋找消費者的新需求。
私營企業中有小部分也奉行供應面企業家精神,它們慣于抄襲和復制外國產品、品牌和商業概念——這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競爭優勢來源。
譯:黃興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