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個看似題外話。
CRM,本質上就是以數據為驅動的營銷。
在沒有“數據驅動營銷”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就開展著圍繞數據獲取、數據分析、數據洞察的營銷工作,所有營銷活動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close-loop”,“閉環”。所以,那時候我們不叫data driven marketing,而是叫close-loop marketing。
這件事情發生在15年前,隨著時間進行到15年后的今天,仍然有大量的企業,甚至很多貌似很強大或者至少很大的企業,都沒能實現這一點。
變天兒了。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營銷,在任何一個有自己品牌的大企業中,都占據了大量預算,但是效果究竟怎么樣,有誰能夠說得出來?或者有誰愿意說出來。
這確實是兩個問題,前者是能力問題,后者是態度問題。
從態度問題來說,中國經濟宏觀大局與企業的關系,就像大海與小船,船隨著潮漲潮落。幸運的是,潮一路漲了30年,企業也就跟著漲了30年。當中國企業出現在Fortune 500時,那些企業的舵手們、船長們,知道自己為什么變的全球矚目了嗎?恐怕他們心里的答案也是有的,那就是分享了中國宏觀經濟增長的“紅利”。有人說,中國企業雖然迅速變大了,但是從來都沒有強過。這種例子還是不少的,比如汽車行業的“市場換技術”,也已證明是個失敗,甚至現在汽車行業又有淪為互聯網公司的OEM代工廠的苗頭。
營銷領域,之前中國市場的態勢是,生產稀缺,用戶過剩,只要造出來東西有渠道就能賣掉,那是渠道為王的時代。現在不然了,市場變成了用戶稀缺,生產過剩,商家要想方設法去滿足用戶的挑剔需求,制造出個性化產品,還得猛著吆喝,360°的展示賣點。
時代真的變了,躺著賺錢的好日子過了就是過了,市場回歸理性,增長回歸正常。從全球市場看,包括IBM、SAP等IT行業巨頭,都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推出了營銷精益化的解決方案,同時,那個時間段開始還興起了Hubspot、Marketo等新型公司,專注于通過營銷自動化等手段提升營銷效率。
看來至少從企業主層面,隨著大勢的變化,態度主動或被動的都要改變了,否則只有X路一條。那么接下來,能力問題就提到了日程上。
在我們接觸的企業中,幾乎都是各行業全球、全國知名的大企業,其中就有典型的伴隨著中國房地產迅速增長而增長的家電等企業。這些企業,頭腦清醒的掌舵者,在完成了資本的積累后,開始考慮后續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誰都知道,脫韁野馬般的增長不可持續,早晚要回歸到像那些老牌帝國主義一樣的增長速度上(而且,還有個增長動力的問題,即增長究竟是由政府驅動的,還是民間驅動的問題,這是另外一件事)。面對充分競爭的未來市場環境,究竟該如何應對?
在戰略決策者審視這個問題時,他們驚恐地發現,原來自己對于市場其實了解得還不如哪些小商小販(他們的經銷商、代理商,好多這類企業在這些品牌主面前差不多就是小商小販),因為人家沒有廣度但是有深度,很熟悉所在市場的用戶特性,描繪起來如數家珍、栩栩如生,用時髦的話說,就是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實現了360°用戶建模。可是品牌主呢,由于并不面對最終用戶,其實不如那些經銷商們了解市場。
畢竟長期以來,品牌主只要把貨賣給經銷商就可以了,后面的最終鋪向市場,是經銷商的事,品牌主主要提供的還是營銷資源支持等上端行為,并不直接面對市場。以前品牌主想要了解用戶,只能通過飛行訪問(Flight Visit)、田野調查(Field Research)、焦點群訪談(Focus Group)等方式。
無論哪種方式,只能是抽樣,而且是極少量的抽樣。通過與一些企業的溝通,發現哪怕是不同行業,其用戶調研時抽樣的數量都一樣少的驚人,絕對低于你想象(具體多少用戶比例得保密,否則恐有被滅口風險)。
而現在,技術的發展,不僅是數據技術的發展,更有連接技術的發展(比如物聯網、O2O等,都是連接技術的一種應用),使得品牌主有機會將他們分布在全國、全球各地的用戶,像螃蟹一樣串起來,一一“窺探”,一一“拷問”。
新形勢下傳統企業的營銷思路已經有了態度上的轉變,思路轉變后,面對充分競爭的未來市場環境,究竟該如何應對?一切從了解用戶說起。
一切皆可連接
未來的趨勢是, 所有的人、物體、事件,都是連接的。有的是彼此鏈接,有的是通過“云”連接。我們不再是使用網絡,而是生長在網絡上。 這看似長遠的未來,和營銷人當前的關系是什么呢?
營銷,其本質就是品牌連接用戶。
連接上了,才有內容的傳輸,才有互動的進行。在企業內部,銷售是連接用戶的強勢部門,不僅要連接,還要連接有效——賣錢。
市場,則是宏觀連接,有廣度,沒深度,關鍵還不太好評估實戰效果。你說曝光多少、展示多少、導流多少,其中有多少錢花到有用的地方,又有多少是浪費的,有些指標確實不太好評估。這其實也是市場部和銷售部比起來往往腰桿不夠硬的原因。
在以往,上述的現象確實是難以解決的問題。否則約翰·沃納梅克老爺子說的那句名言,“我知道有一半的廣告費是被浪費的,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也不會流傳數十年。
現在不同了,技術的發展,包括連接技術、數據處理技術,還有運算資源、傳輸資源等基礎資源,都已經達到了支持隨時隨地連接的水平。
所以,連接這件事,可以說硬件具備了,只欠軟件。
這些年,互聯網企業、電商看似很火,今天這個上市了,明天那個融資多少個億,還是美元。但是我們必須清醒的看到,目前這個世界上,90%以上的企業都是傳統企業,如果加上“贏利”這個條件,那估計比例更大。
傳統企業大量的銷售行為,都是在線下開展。這就是一大難點——如何讓線下的人、物、事件可以連接。這就要求我們將“線下營銷場景數字化”。
所謂線下營銷場景數字化,也就是讓“脫線”狀態的行為,通過技術手段,使之可以變為“連線”狀態(順便給連線雜志做個廣告,WIRED絕對是一本全球水準具有前瞻性的雜志)。
比如說,人臉識別的門禁系統,本來這個人來沒來我們是不知道的,只能統計一個數字——人數,今天來了多少人。但是如果增加了人臉識別,誰來了我們都可以知道,當然前提是這個門禁系統是聯網的,是可以接入中央客戶數據庫的。
那么,營銷人可能會浸入場景想——人臉識別門禁當然可以讓每個用戶都聯網,因為他要進來,就相當于是有求于你,所以會允許你采集他的信息。——說得沒錯。
線下營銷場景數字化,不僅是技術問題,還是營銷手段的問題。
否則,你給了他技術,可他不用,豈不還是白搭。畢竟,engage這個動作,不僅要用戶許可,更要用戶樂意,否則營銷的本質就發生了異化。
這就涉及到另外一個話題,IT的比例在營銷中越來越重,以至于形成了一個新的行業領域——Martech,營銷技術。但是,這個領域的總導演,必須是營銷人,而不是IT人,否則,就搞混了目標與手段,會發生子彈已出膛,但是目標卻消失的悲催結局。
筆者再舉幾個以往的案例進一步說明線下營銷場景數字化。有個洋酒品牌,大量的消費是在夜店里,而夜店內的娛樂人群,幾乎不會去上網干什么(上網都是宅男的專利),這個怎么辦?
我們的解決方案是,設計一個洋酒購買者都會關心的場景,進而將其engage。這個場景就是,鑒別酒的真偽。畢竟假酒在天朝并不算新鮮事,喝到的是不是假酒也都是消費者非常關心的問題,怎么說也算是食品安全的范疇。
鑒酒的方式,采用了NFC技術,NFC芯片集成在了瓶蓋中,用戶使用帶有NFC功能的手機(水果6之類的,畢竟去夜店的人大多都有錢時尚),掃一掃瓶蓋,就能顯示出酒的真偽或者是否被打開過,之后,再通過H5的應用,邀請用戶上網進行一個小互動或者買酒積分什么的,當然,這個互動,是要求用戶留下信息或者至少關注微信號什么的。
還有一個案例,是針對線下銷售人員每天進行的展售行為的。
在很多行業,特別是非快消,銷售要在外面跑客戶,發名片,發產品物料。這個銷售的前期行為,是接觸到最大量的相關潛在客戶群,但是卻又無法被記錄的。銷售能夠準確記錄的,只有高熱度潛客或者是購買客戶,早期的低熱度潛客,通常只能記錄一個接觸量。
銷售經理管理再嚴格,也無法要求銷售將接觸的所有客戶都匯報上來。我們針對這類場景,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應用——我們將用戶與銷售連接的關鍵介質——名片和產品物料,變成了電子化的,銷售拜訪客戶時,用自己的手機或pad,呈現一個電子化的產品手冊,這樣既節省了紙質物料的制作成本,也有利于更炫、更透徹的展示產品,例如用AR技術做一個能夠透視產品內部的展示。
這類展示效果極大的提升了產品展示的效果,也就能夠更好的幫助銷售成單,對企業的品牌形象也更有利。到了留資料的環節,銷售員只需在自己的手機上生成一個二維碼,讓客戶掃一掃,產品資料連同該銷售的電子名片,就瞬間傳送到客戶的手機上。
與此同時,客戶的信息就通過這個互動行為被企業獲取,今后可以通過微信等手段與客戶保持溝通;對于銷售經理來說,銷售接觸了多少客戶,發掉多少名片和產品手冊,發得有沒有效果,就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