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營銷策劃
人邵珠富
營銷,其實是一個非常與時俱進的活,隨著“六大元素(whenwherewhywhowhat和how,邵珠富個人的總結)”的任何一個元素轉變,其最終效果都有可能轉變,因此時代在變、營銷的思維也要變,這不是以某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結合時代特點,邵珠富總結的一些適應當今時代營銷特點的規律,以饗讀者:
1、營銷,要實現由“注意到消費者”向“消費者注意到”轉變
現在的時代是一個沒有秘密的時代,連在自己家院子里小便都有可能被谷歌地圖給拍到;
現在的時代是一個網絡的時代,今天早上你吃的啥穿的啥,可能用不了半小時全世界都知道了;
現在的時代也是一個紛繁復雜的時代,同一類產品,消費者往往會面臨著無數種選擇;
……
正是由于時代特點的轉變,過去“注意消費者”的營銷思維就有可能不太管用了,而讓“消費者注意到”則往往成為營銷的基本前提和基礎。否則你的營銷,在面對紛繁復雜的同類競爭,猶如黑夜里拋媚眼,很難引起人們的注意,注定難成功。
2013年4月15日,在鳳凰山名酒城,邵珠富巧遇瀘洲巧釀坊酒業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陳世榮,陳總拿出了一款“嚞”字型的酒瓶,問我此產品如何營銷?我當時就講到“現在做營銷,產品不是最重要的,傳播也不是最重要的,而讓消費者注意到才是最重要的。你的酒瓶設計有特點,消費者容易在酒桌上注意到,假以時日,營銷或許并不難”,陳總笑笑:的確,有的人看到我們的酒瓶后,就愛不釋手,還有的拿到我們的樣品后就不還給我們了,多少錢也要買。
當然,他們的產品同樣也存在著“知道的都說好,可惜好多人都不知道”的問題,這是另一個方面的話題了。但能夠“讓消費者注意到”,你必須有特點才行。這是下面要提到的問題。
2、營銷,實現由“產品好”向“產品有特點”轉變
過去營銷要講究產品品質好,只要產品好,就不愁賣,“酒香不怕巷子深”嘛,后來有人進了一步,說現在光產品好還不行,還得會吆喝,“酒香也怕巷子深嘛”,但這均只看到了表面現象。
事實上,在邵珠富看來,光“產品好”、光“會吆喝”還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特點。中央電視臺選男主持人有個原則,要么“帥”要么“賣”要么“壞”要么“怪”,就是因為有特點的人會給人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現實中,比潘長江、徐錚長得帥的多了去了,但為何他們出名了?除了演技外,就是因為他們長得太有特點了。
2012年下半年,邵珠富曾經幫助一個很小規模的海參賣家打造了一款“小丑參”的產品,別看他們的海參“長得丑”,那是因為它們沒有任何添加劑,既沒有常規的加鹽加糖加草木灰,也沒有超常規的加水泥加福爾馬林,正因為如此,所以海參看上去不挺刮不圓潤,但卻是貨真價實的“綠色環保”安全的產品,結果一宣傳,產品賣火了,回頭客也非常多。原因就在于,它們沒有強調產品的賣相,而是強調了其特點——“丑”,哈哈!
3、營銷傳播,重心由“九牛二虎”向“九牛一毛”轉變
主席出訪俄羅斯和非洲,夫人出名了,為何?汶川大地震,解放軍和武警戰士流血流汗流淚,結果最后出名的是“豬堅強”,為何?玉樹地震又出了個“喂奶警察”,而不是貢獻更大的們,為何?它們都不是活動本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要突出的,相對它們的主題活動,這些元素頂多算是“九牛一毛”,但事后卻能夠讓人們記住并印象深刻,有意思吧?
泉水節,邵珠富曾建議辦一個“泉水護照”,像上海世博會的那種,72名泉每到一處蓋章一枚,相信會隨著泉水節的傳播,人們的參與性越來越強,效果會火得不得了。類似的還有“名字帶泉的人免費旅游”“發動大家為泉水節造字”等,倘若能夠成行,或許也同樣能夠達到出彩的目的。
同樣,倘若本次泉水節中的茶香博覽會上,能夠借老舍的劇本《茶館》做一做文章,甚至再借一些類似“黑妞”“白妞”“大鼓”等元素來炒作,或許這都不是最主要的,都是不需要費“九牛二虎之力”能辦到的,都只需付出一點“九牛一毛”的功夫,卻能收到很好的記憶和傳播效果。而活動有了這樣的“文化”元素,才算是有了靈魂了。
現代的營銷傳播,需要這樣的“元素”。
4、營銷競爭,由“桌子”的競爭向“抽屜”的競爭轉變
早在5年前,在濟南時報的一個年底總結會上邵珠富就講過,現在我們對客戶的競爭,實際上已經不是“桌子”的競爭而是“抽屜”的競爭,換言之,客戶選擇時報、商報和晚報,有的時候還真不是因為你這張報紙的原因,更多的很可能因為做業務人本身的魅力,或者因為你給他們搞了一個非常符合他們要求的策劃,滿足了他們傳播的需求,能夠幫助他們達到傳播的目的。而事實上這個策劃,拿到同城另兩家媒體上,效果差不多。在這里,競爭的焦點就不是報紙而是你的策劃了,即不是報紙這張“桌子”而是你個人的這個“抽屜”在起著關鍵的作用。可惜這么多年了,大家的思維還并沒有達到本人五年前講到的效果,也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更惶論形成好的行動了。
是啊,對于大多客戶而言,投時報、商報、晚報并沒有無壤之別,你很好它也不賴,很多時候他們選擇了你,或是因為業務人員人不錯,或是因為業務部門給他們提供了不錯的策劃方案,道理就這么簡單。
這種現象廣泛存在于我們的周邊,比方說我們請客吃飯,這家酒店很好,那家酒店也不賴,但究竟選擇哪一家呢?這個時候,我們的選擇更多的原因不是因為酒店如何如何,而往往是某道菜如何如何,或者某個美女服務員如何如何,或者某個推銷人員如何如何,或者因為和某個店的老總關系如何如何等,此時的競爭,就已經不是“桌子”而是“抽屜”的競爭了。
5、營銷,由“有意義”向“有意思”轉變
2011年和2012年的光棍節,都火了,光棍節這事,沒多大意義,但因為有意思,所以營銷上非常地成功。
2012年在古堡大酒店,有個
營銷經理
叫王小環,我在推廣古堡酒店時,或者向客人介紹的時候,一般會故意將“王小環”錯叫成“王小壞”,結果引起了大家的興趣,效果還不錯。
同樣是古堡大酒店,